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艺术赏析老干部文章一位农民的追梦 [复制链接]

1#
北京皲裂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28572.html

一位农民的追梦人生

——*俊明和亩撂荒地

宋硕义

年12月18日,这是*俊明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一个伙伴联合承包了亩撂荒地,并正式与村里签订了承包15年的合同。合同里言明,这亩地保秋耕和冬灌,承包户每年交费1元。这亩地是原天津市东郊区赤土乡北于堡村第3、9队83户农民撂荒多年的盐碱地,里面长满了芦苇、狼尾巴条、碱蒿、*蓿菜、曲苣菜,还有一种红梗开白花叫不上名字的什么草,一墩墩、一片片,严严实实。这些地经过几年的撂荒,高地向洼地冲,洼地向沟里冲,冲来冲去,沟也冲平了。

对*俊明的这个选择,庄户人很多人不甚理解,为他惋惜。当时村里有两个私人企业,都争着以高薪聘请他当厂长,他谢绝了;村西有块窑地,窑主一张口一年给他一万五,往后的待遇还好说,他执意不去。他说,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自己小时候逃荒讨饭,十一岁就给人家扛小活,为的是养家糊口。解放后翻身做主人,又当过村干部,看着撂荒的土地心里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农民应该种好地,多打粮。人勤地不懒,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多打粮的。

承包合同刚订完,*俊明就给村委会打了一个报告:意思是根据市场蔬菜紧张的情况,计划先改造园田亩,搞粮菜间作,再开挖80亩水面,用来养鱼。因开荒费用大,请求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报告交到村委会,村领导批上这样两行文字:这亩荒地由我村种田能手*俊明承包,实属卸了我们一个大包袱。改造荒地需要资金,因我村经济底子太薄,请区里给予支持。

这份报告由村转到乡,由乡又转到区里。紧接着,*俊明又风尘仆仆地骑车四十余里来到区*府找到当时主管农业的副区长陈章伟。陈区长听了老*的汇报和请示之后答复说:“好啊,你改造园田我同意。过两天我组织有关部门下去看看。”

果然没过一个星期,区里六七个部门的主事干部就一起来到地里,乡村的有关领导也陪同前往。

*俊明胸有成竹地向前来这里的区乡领导讲了排泄畅通以后的三步设想:第一步搞粮菜间作,养鱼养苇;第二步大面积种菜;第三步种菜,搞蔬菜加工。他心想,我承包这块地之后,要有个影响和震动,变成精神原子弹。

区里一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最后拍板说,就按你的设想干吧,区里先贷款1万元。事后,*俊明把两锨“一性土”用自行车拖到自家院子里,用甜水浇,洗掉碱,透了氧,种上了窝瓜、玉米、豆子三样作物作实验,结果都出来了。

*俊明乐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不是空想。

*俊明来到乡信用社,问能不能多贷点款。回答是:你自己自筹多少,先放到信用社做押金,最后你的款用完,你投了多少就贷你多少。

“这不是叫劲儿吗?”*俊明想。“文革”前他曾是大队长,“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罢了官,又打成了“”分子,现行反革命,戴帽监改整整8年。现在*治上得到平反,经济上给了元生活补助费。这元,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啊!贷款不行,就和亲戚家借了元,在家里放着,因为种地买种子、肥料、雇工都得用钱。

*俊明改造荒碱地的战斗开始了。自己家只有一张镐,又从孩子老姑家借来一把掘锨就干起来。这块地破坏得简直不像样子,高的高,洼的洼,还有一道道淘鱼埝,像个乱葬岗。用手捏点土放在嘴里,又苦又碱。可以说,硝、卤、盐、碱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俱全。他挖坑取土,挖到0.68米的深度,再用这土把地垫起0.73米高。

“你干嘛呢?”原来是邻村南于堡农民于宝旺路过地头,主动跟正在挑土垫园的*俊明问话。

“改造土地嘛。”

“不盖房吗?”

“先改造土地,种地产菜,产粮食。”

“做梦吧!这地完了,没救了。”

*俊明心想,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俊明那个联合体的伙伴有一车一马,还有高粱种,他按节气把那50亩高地种上了高粱。后来果然出苗啦,最多也只有三成苗儿。

“*大爷,我和你商量个事儿。”老*那个联合体的伙伴说。

“嘛事儿?”“我们得出去抓点钱,这里长不出粮食来,连粥都喝不上啊!我跟几个孩子到南大桥亲戚家,帮人家耙一天能赚10元、20元……”

他的老兄弟俊秀从部队转业回来,听说自己的哥哥承包了亩撂荒地,吓了一大跳。说,你这不是给儿子留下了债吗?千万别包了,我省吃俭用每月给你45元,养活你。可*俊明的回答是:”一不等,而不靠,三不要,对国家还得有贡献。”

现在他一人单枪匹马地干了,真是苦透了。夏天在地头找个乘凉的大树都没有,也没有个田间路,连自行车都推不过去。为了通风透氧,抓紧锄地。开始自己锄,后来忙不过来便想请几个帮工。于海文、于宝柱、*磊银等好几位乡亲听说请他们去锄地,没有一个相信的。

伏天里,地里热的像蒸笼。雨后排水,得钻到草丛的沟里去排,干几分钟就得出来喘口气。口渴了,带的水没有了,就得喝沟里的咸水、污水。每天干活的时间长,累得十个指头握起来张不开,洗脸是胳膊弯不过弯儿来。下雨了,*俊明穿起那件旧塑料雨衣,冒雨蹲在地里仔细观察风雨飘摇中可怜巴巴的高粱杆儿,看它们究竟有多大承受能力。

这一年高粱地里闹起了麻雀。为了轰麻雀,从麻雀嘴里夺粮,*俊明亲自从供销社买来了“两响”,敲坏了三把铁掀,一个铁簸箕,摇碎了一个红窗帘。功夫不负有心人。*俊明用辛苦的汗水换来了成果。年这50亩高梁地收获了1.2万公斤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卖的粮钱,村里全部放到村里的账户上。你不是要钱吗?村干部说那得立个补充协议。这个补充协议共有8条:一、种地得拿粮。应交粮0公斤,交款1元;二、土地须由村里统一改造,不得自行改造;三、村里不保水源;四、对50亩高地,不给冬灌;五、对50亩地按一等地,每亩交款15元;50亩二等地,每亩交款8元;亩洼地每亩交5元。亩地如全部荒废得罚款元……

这8条补充协议,*俊明管它叫“不平等条约”。他想打仗光有武器不行,还得有精神原子弹,我一亩地不荒你罚谁去?没有水源,就利用咸水、垃圾水和雨水。

秋收以后,*俊明在地头上搭了一个塑料窝铺,用来防风、避雨、歇息。这窝铺前高后低,人进去只能躺下。从此,*俊明和老伴一起住进了这个窝铺。这里秋天有蛇,冬天有鼠。蛇常藏在被底下取暖;夜里,老鼠常从人的脸上过。该秋耕了,*俊明备好了烟、酒和好吃的,请来乡亲们帮忙。该冬耙了,他又从邻村亲戚家借来了园盘耙,买来了35号高价坦克油。接着又从乡信用社贷款0元,买来一骡一车。老*心中有个念头:决心种好地,种不好就得挨罚。

年初,到区里参加农村工作会议的赤土乡副乡长王建德,找到区农机局负责人说,*俊明承包了亩撂荒地,这个人魄力大,请你们给他大力支持吧。事后由副局长徐世龙带队,来到北于堡*俊明承包地上考察,结果感动了徐世龙一行,并当场拍板说:“咱们垫款支付一万元,五年内还清。”不久一台15马力的拖拉机从区物资站开到了*俊明的家门口。之后又从武清县杨村购进了播种机。

这一年,老*提前安排挑沟等雨。他每天天一亮就下地,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有一天沟都挑完了,下了一场春雨,真是天随人愿。

雨过天晴,可以播种了。播种机虽然有了,但使用起来还不那么麻利。由徐局长带队来了好几位技术员又是调试,又是维修,又教怎么开垅。播种完毕,苗很快出土了,苗出来就得锄,这叫锄小、锄早、锄了。那么小的苗用眼不得看,老*对帮工们说,株距7到9寸,看见苗儿就得扒拉扒拉。苗长草更长,锄了一遍又一遍,草还是不见少,特别是曲苣菜这种草顽固极了。

老*来到附近的范庄村联系打制传统式耕锄。这时区农机局的同志又来了,听说老*这里需要耕锄,也没跟老*商量,就安排人来到辽宁省黑山县,经过7个昼夜的奔波,终于把中耕犁送到了地头上。自打用上中耕犁,连续中耕四遍杂草就抬不起头来了,草荒终于给治住了。艰苦奋斗加上机械化,这年亩荒地上呈现出丰收的景象。这时区农林局来人到现场照了像;原乡*委书记何有东在这块地上主持召开了全乡干部参加的农机工作现场会。

村干部们东看看,西瞧瞧,赞叹不已。老*说:“只要肯下功夫,改土治碱,排灌基本畅通,就能收粮收菜。再说,*的*策好,把农机送到家门口,送到地头上,帮了我大忙,这是我的亲身感受。”这一年亩撂荒地一共收了6万多公斤粮食。

按*俊明自己的规划,“三年种瓜菜。”年老*种了50亩西瓜。那时乡亲们都认为种西瓜技术性强风险大。可老*相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附近贯庄村有个表弟,是个种瓜的好把式。他决心登门求教,到地里“偷艺”。他比表弟晚种三天,表弟每天起很早,他比表弟起得还早。来到瓜地就仔细观察怎么修枝,怎么剪蔓,怎么施肥,回去以后边学边干,边改进。那年7月下了一场毫米的大雨,老*组织人力去排水。排干了水,不得不提前下了一部分瓜。那瓜品种好,又甜,个儿又大,上市后卖上了好价钱。接着又抡种秋菜,这50亩地到秋后又收了17万多公斤白菜,7万公斤芥菜。“三年种瓜菜”算是落实了。

转眼到了年。这一年*俊明根据当地的水情、土情,在区、乡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搞起了隔膜育秧试验,亩稻地全部用插秧机插上了稻秧。区长张继光召集全区的乡、村干部来到这里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育秧技术。*俊明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开了隔膜育秧机械插秧的先河。

年,老*继续搞水稻隔膜育秧。不料,因为水咸,加之持续一个星期的高温天气,所育的亩地的秧苗全部死掉了。季节不等人,眼看就到夏至节的末期。偏巧老*又在病中,患了脑栓塞。坐车,脑袋怕震动,走路又困难,两脚发飘,老*心急似火。他拖着病体首先找了58个帮工,然后到附近的范庄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联系购买稻芽子。他跟人家说:“你们的芽子全归我吧,我亩地的秧苗全死了。”对方说:“行行,谁买也不卖了,都归你了。”芽子有了,钱没有怎么办?老*又来到乡信用社贷款。范庄的芽子不够,又去宁河县潘庄农场、造甲城、*庄农村购买,芽子总算够数。又经过连续7天的奋战,亩的稻秧全部插上了。两天过后稻秧由*变绿。面对此情此景,*俊明喜上眉梢,病也好了一大半。收获的季节来到了,这一年这块土地又奉献出金*的稻谷7.5万多公斤。

年,区*府在年初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改革传统的插秧方式,全面推行水稻“”科技示范工程。内容主要是:“实行合理宽行密植2万亩,推行配方施肥8万亩,埂边除草种*豆10万亩。这一年*俊明借此东风,搞起了水稻宽行密植。所培育的20亩秧苗长势不错,但就是稗子草实在凶猛。杂草是秧苗的大敌,*俊明买来农药“禾大壮”去灭杂草;过了三天又施了尿素,不知什么原因,尿素和“禾大壮”犯咬,眼看所有的秧苗要糟蹋了。为使秧苗起死回生,*俊明采用大水漫灌淋碱,再挑开咸水沟破药力。每天从天明干到天黑,一直拼了二十多天,秧苗终于得救了。这一年由于实施了水稻基宽行密植的新技术,水稻总产比上一年增加了一万多公斤。

*俊明苦战七年建成了一个机械化家庭农场。用他自己的话说,七年来风雨无阻,战严寒斗酷暑,辛苦实干,这亩盐碱地终于变成排灌畅通、粮菜间作的稳产高产田。*俊明在承包开发的亩荒地上办起了天津市农村第一个机械化家庭农场。7年来提供商品粮40万公斤,提供商品菜21万公斤,产苇草36万公斤,毛收入达40.9万元。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会获得丰收,没有厚实的投入土地不会有后劲,几年来他投人的资金已超过20万元。其中5万元购置了拖拉机、双铧犁、中耕犁、播种机、插秧机、割稻机、水泵、草绳机等23台(件)农机具;投入粪肥1万立方米,化肥60吨,秸杆还田亩;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累计动土方2.1万平方米。

*俊明在荒碱滩上创造了奇迹,*和*府也给了他荣誉和奖励。年和年,连续两年被命名为区级劳动模范,年还荣获区级科技文明致富奖;年他的老伴赵景兰也被市、区、乡分别命名为“种田女能手”的光荣称号。几年来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慕名而来,寻觅*俊明改造荒碱地的真经。

在荣誉面前,在赞扬声中,*俊明并没有陶醉。他说:“对这块地,我还要向前发展一步。改造土地的前景不变,我要把这亩土地改造成园田,粮菜间作,变成人类食品基地。”

由于“文革”中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加之积劳成疾,他的心血管病日益加重,以至承包的那亩撂荒地后来不得不委托个亲戚家代种,但他仍不放心,起初还坚持坐地指挥,直到实在支撑不了了,才去就医和回家静养,坚持与疾病抗争。

3年12月1日,因医治无效,病魔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70岁。老伴赵景兰满含热泪对前来吊唁的众人说:“他是活活地累死的呀!但老*并不后悔,因为他的愿望实现了。”

如今,北于堡人早已入住华明新市镇。可以告慰逝者英灵的是,昔日那亩撂荒地承包期满交给村里专业队统一经营后,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办公室供稿

编辑:孙乃武

审核:于善颉

*治引领需求导向

用心用情精准服务

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