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觉ldquo丧rdquo [复制链接]

1#

每逢星期三,身边总有几个朋友吐槽说,相比星期一,星期三真的更难熬啊,上个周末的疗效已经散去,下个周末还要好几天才到来,每次都需要一番挣扎才肯去上班,星期三真是一周中最“丧”的一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们都特别喜欢“丧”。我不喜欢这个字,看到它我感觉我整个人都被笼罩在一团怨气中。

“加油,我是最胖的”

“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

我明白他们嘴里的“丧”,只是一种发泄,一种自嘲。

可是自嘲之后呢?这些所谓的金句,不过是把众人抱怨的痛点攒在一起,然后用抖机灵的话术说出来,供大家发泄一下,并不打算做点什么,也不会为别人的人生负责,生活有因此变好一点吗?并没有。

感觉到很丧的时候,我会去健身,跑步。一番发泄之后,心情真的会好许多。

我觉得健身之所以能治愈“丧”,有一个原因是你心里知道你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你知道健身是正能量的,锻炼完心里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不会再“丧”下去了。

最怕的就是你因为心情不好,然后就什么都不想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怨自艾,那样就“丧”起来没完了。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什么叫作因果呢?

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在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

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作因呢?

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

关于因果的解释,一切有部和唯识宗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还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但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就叫“阿赖耶识”。

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

下雪的时候,如果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仍可以看到这种颜色。

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

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就像稻谷的种子,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但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

////

///

//

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在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果”,这个果也叫报应。

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

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

所有法都离不开因果。外器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缘,没有一个是无因无缘的;有情世界,即众生的身口意,也是有因有缘的,所以从广义讲,一切法都是因果。

从狭义的角度讲,因果是什么呢?行善得快乐,造恶得痛苦。这里讲的狭义因果,即十善十不善。

十善是善业;十不善就是罪业,由这样的善业和罪业就产生了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要讲因果。

《俱舍论》里讲过,一人一生中主要的苦乐与前世因有关,另外一些,如你喝这杯水时,喝一口也可以,喝两口也可以,不喝也可以,并没有一定的安排,这些不一定是前因之果。

但是很多情况,如一人生病,医院总是治不好,而这种病通过放生等其它方法是完全可以痊愈的,除此以外,再怎么打针吃药也无法治愈,这些大多是与前世因果有关的。

可是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都是前因所定。因果关系比较细微复杂。

你无论修什么,一定要重视因果。对学佛人最低最低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因果取舍做好,若连这一点都不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怎么谈得上学佛呢?根本不是学佛,根本不是修行人。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认真地看待因果。

////

///

//

文字:《慧灯之光》系列

配图: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