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年12月7日,我们迎来了隶属于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大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相比于小雪,大雪的“大”并不体现在降雪量的增加,而是“积雪”的出现。小雪时下雪,雪随下随融,大雪时下雪,雪随下随积。气温的降低使得雪不会立刻融化而得以积累。小时候学过的第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前一年雪下的多,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一是因为,雪虽冷,但实际上却有保温的作用,可以保护庄稼不被冬日的低温冻死。同时呢,来年春天积雪融化,也可以缓解春旱,提供必要的水分。同时呢,跟据测定,克雪水中,含氮化合物7.5克,大约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所以下了一场雨便相当于施了一次氮肥。而且雪会慢慢融化,缓缓渗入,其滋润作用更加温和、持久。
大雪三侯
一侯鹖鴠不鸣
古人说,鶡鴠是夜鸣求旦之鸟,在夜深之时鸣叫,祈求天明。然而冬天长夜漫漫,等待多久都等不来天亮,所以索性放弃了鸣叫。因此,鹖鴠不鸣代表着昼短夜长,天气寒冷,飞禽无踪,走兽无影。
二侯虎始交
古人认为虎属阴物,在仲冬时节,阴气盛极则衰,阳气伺机而出,虎类牝牡相合,以衍子息。同时,可能是出于对于老虎的畏惧,古人将虎和龙归为一类,都是可以引起天气的变化,正所谓“虎啸生风,龙腾云起”。
三侯荔挺出
荔挺出中的“荔挺”并不是荔枝,而是马兰草,一种可以做刷子的植物。荔挺在大雪和冰冻的天气条件之下,顽强生长,正代表了寒冬中不屈的生命和稀有的生机,相比于蒲草,更为坚毅可贵。
大雪习俗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大雪节气天气寒冷,在不易保鲜的古代,人们发现此时腌制肉类食品不易变质,于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腌制咸肉,以迎接新年。
但是在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相比于耐心的去腌制肉类,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围坐在桌边吃一顿热闹的火锅。而腌肉往往就成为代表着家的,最温情的记忆。
大雪进补
时至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但要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用羊肉、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
冬酿
古时候,临近隆冬时节,酿酒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熺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就连酒曲、水质、器皿、火候等,官家都督办和监管。诗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汉书》曰:“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病,百福之会。”
古时候,酒被赋予了祭祀和养生的两大神圣功能,受人尊奉医的繁体字“醫”便是以酉作为“基础”,足见古时酒尊贵。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不高,可以轻松地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可以从容地在低温发酵过程中慢慢酝酿醇厚的风味,是最适合酿酒发酵的季节。因此,人们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封河冰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严寒的冬日,在冻得坚实的的冰面上追逐嬉戏,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在古代,“冰嬉”特指滑冰,上至皇亲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对这项兼具娱乐性与竞技性的活动十分热爱。我国的滑冰运动出现较早。《宋史》上就有皇帝“幸后苑,观冰嬉”的记载。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的《冰嬉图》和较早些金昆等人绘制的《冰嬉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在宫廷冰上表演的盛况(见图)。据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太液池就是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上表演。每逢这时,北海四周搭起彩棚,插彩旗,悬彩灯,皇帝和后妃、王公、大臣都来观赏。今北海漪澜堂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等观赏溜冰的地方。
大雪
今天刚刚从合肥回来,虽不算典型的南方,但是可以不穿秋裤的气温还是让我打算把它归为南方。见识了南方的冬天,更爱北方分明的四季。对于冬天,相比于寒冷,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还是温暖。温暖的暖气、阳光,厚厚的毛衣,冒着热气的火锅涮肉。围炉夜话,煮酒烹茶,暖*的灯光下,家人知己互谈心事,惬意之至。
幕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