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验田种下隆平梦 [复制链接]

1#

农机手正操纵着机器在隆平试验田上收割。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岭头隆平试验田上的玉针香稻米。

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沿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岭头山上的道路一路向北,途经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的千亩茶园,走到山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映入眼帘的是藏在这里一片生态科技稻田。就在上周末,最后一片稻田刚刚收割完,接下来将种上油菜作为绿肥滋养土地。

“岭头村的岭头隆平试验田解决的是‘吃好’的问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表示,这片试验田将探索绿色种植,不用一滴农药、不施一粒化肥来种植优质稻米。

隆平试验田,一个关键词是“隆平”,寄托着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关键词是“试验”,每一片试验田都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的“痛点”,有的是攻克种业“卡脖子”、有的针对“吃饱”、有的力求“吃好”……

每一块隆平试验田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承载着的却是一直以来老百姓对最朴素的丰衣足食的追求。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钟晓宇

好山好水种好稻

“以前是一片荒地,没想到真成为一片良田。”从去年开垦田地到今年种下稻种、收割稻谷,桥记农机合作社农机手郑伟庆见证了岭头隆平试验田的“诞生”。

“这里的水稻好,今年家里的田已经种了一点,明年我要种更多。”郑伟庆也是增城区的种粮大户,尽管不是很懂生态科技稻的种植理论,但凭他多年的务农经验,田里的水稻绝对是好稻。

郑伟庆看中的好稻,正是夺得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品种——玉针香,该品种因米白如玉、长如针而得名,比普通稻谷要长三分之一,是目前国内最长、最香的稻谷之一,一斤米在市场上售价从几十到上百元、远高于普通水稻品种。

“吃饱,也要吃好。”李建武表示,不少人第一次吃煮熟后的玉针香米饭,不用菜都能吃下一大碗。但米好吃、也难种,玉针香比一般水稻品种更“娇气”,因为引进自湖南需要适应广州的水土条件,研究院还加上了“不用一滴农药”的高要求。

李建武介绍,区别于以往的隆平试验田,岭头隆平试验田水好、土好,经过专业检测没有任何化学农药的残留,所以他们决定在这片地试验绿色种植,面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人群,尝试高科技、高价值的农业生产模式。

“针对虫害,我们采取了‘以虫治虫’的绿色防控方法。”李建武解释,他们通过投放赤眼蜂防控,赤眼蜂会在水稻田中的害虫卵上寄生,以害虫卵为营养,让害虫孵化不出来。因为岭头隆平试验田地处山间的平地,相对封闭的空间控制了赤眼蜂的活动范围,虫害防控的效果非常好。

尽管今年是第一年种植,多亩稻田亩产近0斤干谷。在李建武看来,取得这个结果说明过去的尝试走对路了,未来这里将有望成为千亩农园。“绿色生产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表示,除了种植模式的探索,岭头隆平试验田探索的是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上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价值、高收益,期望在这里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一片田一次探索

隆平试验田的一个关键字是“试验”。李建武表示,每一块隆平试验田的选择都经过充分考虑,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如今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已经在黄埔区布局了多块隆平试验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位于大吉沙岛的几百亩隆平试验田。李建武介绍,年,袁隆平院士亲自选址大吉沙岛,一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与实践,从这个江心小岛开启。

“大吉沙岛隆平试验田主攻方向是品种选育。”李建武解释,从先天条件来看,大吉沙岛并不是适合水稻种植。比如珠江涨潮的时候,偶尔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所以大吉沙岛的土壤含盐量较高,对农业生产并不利。“但是如果一个品种能在大吉沙岛隆平试验田种好,那在别的地方也不是问题。”

李建武介绍,大吉沙岛隆平试验田会从几百个水稻品种中筛选,最终引进的水稻优质品种要具备品质好、产量高、种子适应力强等特点,选育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新品种,并探索与之配套的种植方法。比如,岭头隆平试验田种植的玉针香,最早也是在大吉沙岛开始试种的。

有品种选育,也有种植技术。如今,无人驾驶水稻收获机、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无人驾驶高地隙打药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成为丰收时节的“常客”。现代农业与田园景观的互相融合,也让大吉沙岛成为市民、游客的新“打卡点”,大吉沙岛也逐渐成为一座美丽水稻公园。

每一片试验田都承载着一次新探索。岭头隆平试验田尝试的是绿色农业的新模式,大吉沙岛隆平试验田探索的是水稻种植的多种可能性,位于新龙镇洋田村的隆平试验田曾在挑战“量”的极限。去年,这里实现双季稻亩产斤攻关成功,是珠三角地区双季稻亩产首次突破斤的基地。

“今年,我们再次在洋田村的隆平试验田实现了双季稻亩产斤。”李建武说,这进一步证明了整套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的稳定性,双季稻亩产斤意味着一亩地可以养活约4个人,“禾下乘凉梦”正在实现。

水稻科研接力

李建武和袁隆平院士的初相识,是在年的春耕时节。

当时,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的李建武在毕业实习时,来到海南三亚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实习过程中,老师给他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试种。到了3月水稻抽穗时,恰逢袁隆平院士前来“检查”,他在众多试验田里一眼便看中李建武种的水稻,稻穗长得大、稻谷也结得多。袁隆平院士询问得知,照料者正是李建武。就这样,李建武成为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

自年以来,李建武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多项研究,取得了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重大进步。从追求高产,发展到高产和优质并重,这十年,杂交水稻技术在不断进步。在育成了第三代杂交水稻的高产良种后,李建武和团队们开始了栽培技术的“修炼”。通过两年的高产攻关点验证,多个试验点都实现了亩产斤的目标。

技术不断进步的路上,也面临着重重挑战。李建武介绍,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克服大自然的难题,例如大吉沙岛上的隆平试验田,湿度大、温度高,这导致产量也不是很高,就需要克服这种不利于水稻的气候条件。“另外一个就是从事水稻科研的青年人员相对较少,每年到农业大学去招人,愿意来做这一行的不多。”在李建武看来,把这个事情做好是最重要,任何难题都可以慢慢解决。

李建武说,袁隆平院士留下了“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这是一个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想。袁老师常说,‘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李建武和他的团队,从育种开始,一直在做水稻的高产研究,“我们永远没有丢这个主题。”

另一个梦想,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个梦想,十几年来,我们单位和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把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技术人员外派出去,到许多国家去进行杂交水稻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李建武介绍,截至目前,全世界杂交水稻试种成功的已经有50多个国家,今后还会继续地扩大。

杂交水稻,已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如今,由袁隆平院士团队领衔的中国杂交水稻双季最高亩产已超过公斤,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海外种植面积达万公顷。

传承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做一粒好种子,年轻的李建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年的诺言。微风又拂过稻田。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已经接过“接力棒”,一如既往地扎根在泥土里,完成杂交水稻的技术攻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