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一粒稻种不平凡的生命之旅丰收的味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过程 https://m.39.net/pf/a_4496004.html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姜玉函

今日秋分,

我们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的“味道”不一般,

沉甸甸的果实里,

有欢欣、有艰辛、有信心。

或许你不曾想过,

能够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要经过数十个环节,

用时将近天,并非易事。

今天,

一起跟随《民生周刊》记者的脚步,

来到“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北大荒

探寻一粒大米的生长密码!

丰收了,

但地里的事儿还多着呢!

收拾完稻子,

紧接着就要“秋翻地”

秋翻地目的主要有二,其一是把地上残留的稻秧、稻壳、桔梗等翻到地里可沤成肥料;其二是翻过的土地会变“宣”,待来年雪化,雪水可以更快渗入地面,不至于积水。

翻完地,还要有“小土包”!

原来,为了提高育种质量,育种暖棚里的土壤每年都会换一层新土。所以,秋翻地后要找片土质好的地段堆个土包,土包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吸收天地之精华后,第二年就可以为落下的种子提供营养了。

等农户们忙完这些必要的农活,已是初冬了,偶尔有的年头,已经下了第一场雪。如果价格合适,大米就早早地换成了钱,如果认为米价仍有上涨空间,农户们还需要隔三差五地翻一翻囤在仓里的大米,防止焐了发霉。

“但这都算是小活了。”北大荒种植户于国丽对着《民生周刊》记者说道。

要想有好收成,种子至关重要

每年三月份“开春”,土壤刚一化冻,农户们就要把之前堆起来的土包过筛,把去除了杂质的土装进暖棚里的秧盘,再经过浇水、下种、催芽、盖土、灭菌、灭草、上膜、通风等一些列操作,渐渐地,种子开始萌动,过四五天,稻种便发出根和芽,很快就从土里“拱”出来了。

当地农业专家柴楠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以前,农民都是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种中筛选出可以用来育秧的稻种。但是这样的种子,常因保存不当而导致品质不纯,从而影响出芽率。所以,农户现在都是在市场上采购种子。

小稻芽经过35天的生长,就长成了有三片叶子的秧苗,当地人称之为“三叶一芯”。此时,时间应该已经进入到五月,如果夜间气温能达到12度,稻秧就要离开温暖、湿润的秧床,迁移到大片的水田里了。

农户们大多会在5月份结束插秧

对大部分农户来说,每年的5月是最忙的月份。

暖棚里,秧苗在快速地成长。暖棚外,为了让秧苗能在秧田里顺利扎根,农户们还要进行“本田上水、打浆、抄平作业”。

4月底5月初,地表已经全部化冻。水田灌上水后,最先开进田里的器械,是打浆机。打浆抄平,就是把田里的“土坷垃”打碎,再把土表“熨”平。稻田地一旦不平整,高处易旱,低处易涝,影响产量。

准备就绪,就开始插秧了。一般来说,农户们大多会在5月份结束插秧。

如今,一大帮人在水田里低头猫腰插秧的情形,已经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机械化种植有效提升了作业质量和标准。

插完秧,意味着春耕结束,

稻田进入夏管阶段

水稻要想稳产丰收,农户们还必须要念好“夏管经”。

记者了解到,在夏管工作中,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各个农场都会指导种植户把科学防病、精益管理相结合,在田间地头设立大讲堂、竞技场,党员干部、农技人员争当“田管家”“勤务兵”,根据水稻生长进程为种植户做好实时服务和技术指导,在田间地头开良方,切实为水稻“把脉问诊”、为种植户“传经送宝”。

为“中国饭碗”装入越来越多的“中国粮食”,

北大荒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在以前,都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稻穗,再用稻谷脱粒机、人力踩,把谷粒从稻杆上脱落下来。现在通过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了稻谷。

紧接着,还要对稻谷进行筛选,将干瘪的稻谷和夹杂进去的稻穗筛选出来,在此之后,还需要晾晒,去除水分,确保之后存储时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发霉。

干燥鲜亮的稻谷要想变成大米,还要最后一步:脱壳。古人用石磨盘、石磨棒等器具进行碾压脱壳,现代人则是直接倒入机器中进行脱壳。脱壳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米了。

看,一粒稻种

要经历如此一场不平凡的生命之旅,

才终究成为饭碗中的一粒大米,

它来之不易。

所以啊,从此刻起,

我们要珍惜每一粒大米,

这样才对得起每位农民伯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要忘记,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以不到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今天,一起致敬亿万农民,

祝全国的农民朋友丰收又增收!

节日快乐!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郭鹏姜玉函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