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提示提高小儿免疫力的方法 [复制链接]

1#

有很多家长急于了解提高孩子免疫力、预防流感的方法,对于网上推荐的一些方子不放心。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预防的方法都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辩证应用的,绝不应该以一方统天下。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预防方法:

  食疗方法推荐:

1、含有VA和VC食品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维生素A有增强人体上皮细胞功能,对感冒病毒产生抵抗力,可保护呼吸道黏膜,保持正常新陈代谢。深绿色蔬菜、胡萝卜均为维生素A最佳来源。维生素C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卷心菜、西红柿、辣椒、枣、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均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2、多食用野生蘑菇

食用野生菇最佳方法是与土鸡一起熬汤,菇类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汤内可提高人体吸收率,鸡汤本身也有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力的功能,可谓双效合一。

3、提升免疫力,不建议大补。这里分享2个能够温和提升免疫力的食疗方:

*芪母鸡汤:取*芪30克左右,洗净,稍浸泡几分钟,母鸡

一只,切块,加入几片姜,一同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煲煮。每天喝2-3小碗即可。此汤适合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

芪参炖鱼汤:取鲫鱼一条约g,*芪、*参各25克,将鲫

鱼洗净后下油锅炸至金*;将配料和鲫鱼放入锅内大火烧开,然后改用小火炖至汤浓收汁,之后取出*芪和*参,调味即可。这道汤能益气养血,提升免疫力。民间自古有“冬卿夏鲶”的说法,卿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民间有“鱼生火”的说法,但卿鱼是个例外,据《本草纲目》记载“诸鱼属火,唯卿鱼属土,故能养胃”。中医认为,卿鱼性味甘、温,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温中下气等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纳少无力、水肿、气管炎、哮喘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中成药推荐:

  阴虚型:宝宝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心烦胸闷、晚上睡觉时流汗,

一感冒就嘴巴就破皮等。阴虚的舌象:

推荐中成药:1.1槐杞*颗粒:主要成分有槐耳菌质、枸杞子、*精。功效为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小儿体质虚弱,反复感冒。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3周岁每次半袋,每日2次;3~12周岁每次1袋,每日2次。

1.2生脉饮

1.3贞芪扶正颗粒

1.4生脉颗粒

2、气虚型:脾气虚的宝宝容易累、中气不足、胃肠道消化不好经

常拉肚子或易出汗、反复感冒等。舌象:

推荐中成药:

1.1玉屏风颗粒:由生*芪、白术、防风3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胱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5克(1袋),每日3次。

1.2*芪颗粒: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中医临床常用其提升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诸多气虚衰弱病症。简单说*芪是补气、提高免疫力的好药。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4克(1袋),每日2次。

1.3益气健脾口服液:由山药、太子参、绿豆、南山楂、桑叶、乌梅、莲子、白扁豆、黑豆、稻芽、鸡内金组成。功效为健脾益气,和胃化食。适合于自汗,盗汗,消化不良,伤食,脾虚疳积者。用法用量:口服,小儿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食积型:食积型宝宝睡不踏实、口中有异味、脾气急躁、大便干或者粘滞不爽。舌象:

推荐中成药:1、大山楂丸;保和丸

2、健胃消食片

3、经用以上消积化食药物舌苔变薄后,选用复方*芪健脾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芪、莱菔子(炒)、白术(炒)、山楂(炒)、山药(炒)、桑叶、大枣。功效为益气固表,健脾消食。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易反复外感,营养不良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口服,3岁以下每次5~10毫升,3岁以上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用时摇匀。也可选用消滞茶:山楂10克,谷芽15克,薏苡仁10克,淮山药12克,淡竹叶5克,钩藤5克,蝉蜕3克。水煎服。有消食定惊之作用。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畅,夜睡不宁等。

小儿推拿手法推荐:

1、捏脊

自尾骨端始,至颈部大椎穴(低头,颈胸部交界处最高的椎骨)成一直线。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捏,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住脊柱骨表层的皮肤,食指中指向后捻、拇指向前捻的同时,拇指向前推,这样,就会从下逐渐向上推进。从尾骨至大椎,反复捏3~5遍。捏完后,局部的皮肤会略显潮红。此时,再用手掌在宝宝背部轻轻地上下摩2~3次,帮助宝宝背部放松。用于保健的话,隔天捏脊1次即可。贵在坚持。

2、轻叩背俞穴

有时,捏脊的方法不是很容易操作,或者宝宝不愿意配合的时候,

可以改用轻叩背俞穴的方法。背俞穴分布在背部脊柱的两侧,脊柱旁开1.5寸(肩胛骨内缘至脊柱正中为3寸)。人体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背腰部的背俞穴。叩击背俞穴可以调理脏腑气机,气机调顺会减少疾病的发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轻轻叩击背俞穴,从上到下,反复3~5遍,两侧均如此操作。操作完后,脊柱两侧的皮肤略显潮红,再用手掌轻摩刚叩击过的地方2~3次,以放松皮肤。

3、按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小腿的正面能够摸到的最高部分)旁开1横指(宝宝中指的粗细)。取穴方法:让宝宝屈曲膝关节,在膝盖骨下端能摸到两个凹陷,其中外侧的凹陷叫做外膝眼,由此向下宝宝4指宽度的距离即外膝眼下3寸,再从胫骨前嵴旁开宝宝中指的宽度即为足三里所在。以拇指指腹沿顺时针方向按揉足三里,每次下,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理气消食。也可以从足三里向下,顺着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的线,依次经过上巨虚、下巨虚,推至近足踝处,每次30下,可以调理胃肠,导滞止泻。

4、摩腹 用整个手掌或者四指指腹,放在宝宝腹部作圆圈运动,顺时针、逆时针各摩次数相等,力度适中。

文:医院东营市中医协会张万义杨志英

编辑:王欣宁、孙庆功

喜欢请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