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禾下有人有人能接袁隆平的衣钵吗 [复制链接]

1#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整整两天,国人还没能从悲痛的心情中回过神来,而前日的袁老遗体告别仪式上,袁隆平夫人悲痛过度无法站立坐轮椅泪别,民众跪地痛哭送袁老最后一程的场景再次让人心碎。我们如此悲痛,是因为明白国家失去了什么,人民失去了什么,因为清楚,所以愈发难以接受。而这其中有个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新闻:袁隆平院士的小儿子袁定阳,继续从事水稻研究,儿媳研究植物基因工程及水稻遗传育种,夫妻将携手农业科研,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袁老后继有人,可以安矣。01水稻之子“中国人自古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齐家是排在第一位的”。为水稻科研奉献了一生的袁隆平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大儿子袁定安,在国家*策的指引下下海创业,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了农业科技领域的企业家。二儿子袁定江,他成功转型了隆平高科技公司,目前公司主要致力于杂交水稻、杂交辣椒等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创新工作。小儿子袁定阳,子承父业。受良好的家风熏陶,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的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同时他们也继承了袁老的低调务实和艰苦朴素,从不炫耀自己的成绩,因此人们对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三个儿子里,小儿子袁定阳是受父亲影响最深的一个,因为工作的关系,袁定阳一直跟外婆长到3岁才接回父母身边,父亲经常对他说一句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时年纪还小的的袁定阳懵懂的点点头,并不明白其的深意,也不明白为何父亲看着田里的稻苗和中国的地图,总是会陷入深思。还未开始上学,袁定阳就跟着父亲田间地头的钻,作为父亲的小跟班,有模有样的学着观察水稻的性状,寻找不同的样本。选择大学专业时,袁定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研究生毕业后,袁定阳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分子生物学,34岁便成功拿下了博士学位。如今,袁定阳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杂粮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年纪轻轻就成了超级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小跟班终于独当一面。02想做袁老儿媳妇,先下地干5年袁隆平的儿媳妇,也就是小儿子的妻子段美娟,最开始是袁隆平的徒弟,在初次应聘时,袁老认为女孩子可能吃不了天天下田做实验的这份苦,就和她签订了一个长达5年的野外稻田实践,中途放弃,那就说明她没资格做他的徒弟。风吹日晒,昼耕夜诵,她做到了。常年一起工作,晒得黝黑的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袁老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瘦黑的姑娘最后会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与此同时,段美娟在水稻基因改良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她培育出了抗虫转基因新品种,实现了水稻抗虫的新进步;通过对水稻基因靶向敲除、靶向敲入的方法大大改善了水稻的落粒性;她还培育出了更加耐寒的新型水稻品种,帮助东北地区降低了水稻种植的成本。如今的段美娟,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基因工程与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农学专家。两人成了杂交水稻界的“神雕侠侣”,原来这世间最高级的浪漫,不是我与你随时双手紧牵,而是在一篇篇SCI论文的作者名单上并列紧挨。段美娟部分学术论著03当「学生」有了「学生」除了袁隆平的亲生子女,袁隆平还培养了一群非常出色的学生,他的助手李必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年,杂交水稻培育已进入关键时期,想要实现水稻杂交,就必须要找到天然雄蕊不育的个体,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他不顾水齐腰深的沼泽中蚂蟥、水蛇出没,连泥带水用衣服将其稻芽包住,小心翼翼地捧回试验田里。袁隆平从北京出差回来后,李必湖向他报告了这个事情。袁隆平马上让他带自己去田里看,采摘了还没开花的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该不育株全为败育花粉,十分高兴,袁隆平连说“高级高级”。后来,袁隆平给它起名叫“野败”。“野败”被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年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中国大部分杂交水稻,都是“野败”系。“我这一生中,有幸考进安江农校读书,成为袁老师的学生。”如今,袁老的学生也带了不少的学生,老一辈们终将会离开,但他们悉心培养的接班人,仍在把这份事业一代代的干下去。袁老爱学生,人人皆知。想必大家肯定看过一个视频,在出席一次活动时袁老整整站了40分钟,活动后有记者想采访,被工作人员拒绝,但听到有个学生想和他合影,袁老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让他来。”他站的笔直,笑的无比开心,满眼望去都是国家的未来。04今年3月的一档CCTV节目里,有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透过一粒种子握住了彼此的手。一位是“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位便是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的袁隆平。宋应星和袁隆平的世纪握手那么再过年,谁又是下一个握住袁老的手告诉他,当今中国的农业发展盛况的人呢?是我们,是后辈。这几天在各大新闻,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无数的民众从全国各地自发的涌向长沙。有人带着束鲜花驱车来到长沙免费送给同来缅怀的市民;有人穿着民族服装,带着哈达吊唁袁老;有人连夜赶到长沙在追悼会外昂首挺胸为袁老站最后一班岗;有人在千里之外制作了水稻造型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带着孩子接受采访的大哥:“儿子问我,袁爷爷算不算伟人,我就想一定要带他来看看……我是七零后,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孩子望着眼圈微红的父亲,小心的抱紧了怀里的白菊。袁老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是让饿肚子的人吃饱饭,而是用身体力行在年轻人的心里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如今的农业已不再是落后的行业,从事农业也并非低人一等,杂交水稻已保我们衣食无忧,但仍有大好前景值得去发掘探索,高科技农业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华夏之光,在于传承,吾辈唯有以天下为己任,才能不负所望!?值得读推荐?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更多走心文章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