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九周解剖中诊中药 [复制链接]

1#

第九周

解剖学

动脉

头颈部动脉

全身主要动脉的摸脉点

全身的主要体循环动脉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寒邪或伤阳阴盛或阳虚

·热证:热邪或伤阴阳盛或阴虚

·分清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

·意义:治疗

寒证:寒者热之

热证:热者寒之

(一)寒证

·概念:寒邪或阳虚,以寒冷表现为主的证候。(表寒、里寒、实寒、虚寒)

·病因: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或内伤久病。

·表现及分析:

(1)形寒肢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面白,肢冷,踡卧等)——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形体失却温煦

(2)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而量多(口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水津不化

(3)舌脉象: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二)热证

·概念:热邪、阳盛或阴虚,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病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表邪化热入里);体内阳热之气过盛;阴虚而阳亢

·表现:

(1)发热恶热——阳热内盛,或阴虚阳亢

(2)烦燥不宁——火性上炎或内扰

(3)分泌物、排泄物等色*质稠(痰涕*稠,小便短*,大便干结等)——煎灼津液

(4)面色、舌脉象:面赤,舌燥少津或舌红苔*,脉数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恶寒喜热、口不渴、面色淡白、四肢冷、蜷卧少动、痰涕清稀色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热证——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热、仰卧躁动、痰涕*稠、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而干、脉数

(四)寒热证的真假辨别

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寒假热

概念: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危重证候。“寒极似热”

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戴阳或格阳)

表现:内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

外热--身热,烦躁,口渴,面红等

2.真热假寒

概念: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危重证候。“热极似寒”

病机: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表现:内热——高热恶热,烦渴饮冷,神昏谵语,便结尿赤,舌红苔*而干等

外寒——四肢厥冷,脉沉(迟)等

3.寒热真假辨证要点

·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假象多出现于极期

·假象多出现于四肢、肌肤

·假象多局限、短暂,与真象毕竟不同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实证:“邪气盛则实”

·虚证:“精气夺则虚”

·意义:治疗

实证:去其有余

虚证:益其不足

(一)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所表现的各种证候。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疾病耗损

·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一致。

·特点:衰弱、不足、松弛等

(二)实证

·概念: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衰为基本病理所表现的各种证候

·病因:外感邪气,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理产物蓄积

·表现:范围广泛,表现复杂

·特点:有余、亢盛、停聚特征

(三)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长久病、体质多虚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五心烦热微热、畏寒、胸腹胀满疼痛喜按、舌质嫩少苔或无苔、脉无力

实证——短新病、体质多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壮热、恶寒、胸腹拒按、舌质老苔厚腻、脉有力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

概念:病机为虚,反见充盛之象。“至虚有盛候”

表现:真虚——腹软喜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病久体虚

假实——腹胀,气喘,二便闭涩

2.真实假虚

概念:病机为实,反见虚羸现象。“大实有羸状”

表现:真实——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或疼痛拒按,二便不利,脉实有力

假虚——神情默默,倦怠懒言,泄泻,脉沉细

3.虚实真假辨证要点

·病人体质、发病原因、病程、治疗经过等

·脉象有力与无力,有神与无神。尤以沉取为真

·舌质的胖嫩与苍老,苔的厚腻与薄少

·胀痛的程度、久暂和是否拒按

·语声的洪亮与低怯

四、阴阳辨证

总纲

·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一对纲领

·阴:里、寒、虚

·阳:表、热、实

·特定内容:阴证与阳证;阴虚证与阳虚证;亡阴证与亡阳证

(一)阴证

概念:具有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特点。如里证、寒证、虚证

表现:如里虚寒证的典型表现

(二)阳证

概念:具有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特点如表证、热证、实证

表现:如里实热证的表现,为典型的阳证

第二节八钢辩证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绝对对立的关系。证候会随疾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八纲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

一、证候相兼

·概念:两纲以上证候相兼出现。表证与寒热虚实里证与寒热虚实

(一)表证的证候相兼

1.表寒证:感受寒邪为主,又称伤寒表实证

表现: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表实热证

表现: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脉浮数

3.关于表虚证:过去有两种认识

·外感表虚:伤风表证,太阳中风证

特点: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

·内伤表虚:肺脾气虚,复感外邪

特点:乏力,自汗,食少便溏,易外感,舌淡,脉虚

(二)里证的证候相兼

1.里实寒证

特点:形寒肢冷、疼痛

2.里实热证

特点:壮热,面赤,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等

3.里虚寒证

原因:阳虚

特点:畏寒肢冷、气虚症状

4.里虚热证

原因:阴虚

特点:阴虚内热表现、机体组织官窍失润表现

二、证候错杂

·概念: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互相对立的两纲证候同时并见所表现出的证候

·类型: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特点:错杂的两方面都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一)表里同病

·原因:表邪入里而表证未解;里证未愈而兼有外邪

·类型

1.表里俱寒

表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

里寒——肢冷踡卧,腹痛吐泻,舌淡苔白等

2.表里俱热

表热——发热头痛等

里热——喘咳汗出,咽干引饮,便秘尿赤,烦躁谵语,舌红苔*燥,脉滑数有力等

3.表热里寒

表热——发热,头痛,咽干,苔略*等

里寒——腹胀,食少,便溏溲清,舌体胖等

4.表寒里热

表寒——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等

里热——口渴,心烦,尿*便干,舌红等

5.表里俱实

表实——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里实——脘腹胀痛拒按,二便不畅,脉滑实有力

6.表实里虚

表实——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里虚——腹痛,纳少或吐,自利

(二)寒热错杂

·原因:先有热证(寒证),复感寒邪(热邪)

先有表寒证,寒邪入里化热

机体阴阳失调,出现寒热错杂

·类型:按部位

表里寒热错杂(见表里同病中)

上下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上热——胸中烦热,频欲呕吐

下寒——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2.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冷痛,呕吐清涎

下热——尿频、尿急、尿短赤

(三)虚实夹杂

·原因:邪气太盛伤正气;正气不足,病邪积聚

·类型

1.虚中夹实证:正虚为主,邪实为次

举例:热病后期,正气已虚,邪热未尽

2.实中夹虚证:邪实为主,正虚为次

举例:温热病,热邪炽盛,津液损伤

3.虚实并重证:正虚、邪实均明显,病重

举例:小儿疳积、鼓胀

三、证候转化

·概念:对立两纲的证候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结果:转化后出现两种结果

病情加重

病情减轻

·类型: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先表证后里证,表证消失;

邪气性质改变,病势加重

举例:表寒——里热

表热——里热

2.里邪出表:脏腑病邪向体表透达,邪有出路;

病情向愈(非转化为表证)

举例:麻疹发疹、热入营血发斑、痈疽脓成破溃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先为寒证后为热证,寒证消失

举例:邪气从阳化热、温燥之品

2.热证转寒:先为热证后为寒证,热证消失

举例:热邪过盛、汗下过度、伤阳

转化的关键:取决于阳气的盛衰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先为实证,因失治、误治等正伤邪退,病程迁延

2.因虚致实:临床多见因虚致实所致虚实夹杂,实证的表现较为突出。单纯的虚证转实很少见

举例:脾肾阳虚的水肿;心阳虚的心血瘀阻

有文章对虚证转实探讨,邪气过盛的暴虚,如新生儿休克型肺炎,治疗后阳复与邪争而高热

1阴虚证:阴液不足,虚热内生

病因:久病、热病;情志过激;温燥之品;房劳等

表现

(1)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少而干,脉细——阴液不足,机体失却滋养润泽

(2)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赤,舌红,脉数——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2阳虚证: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病因:久病;久居寒凉之处;过食寒凉清苦之品;年老

表现

(1)畏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淡,脉沉迟无力——阳气虚衰,推动、固摄无力,机体失却温煦

(2)口淡不渴,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胖,苔白滑——阳虚不能温化蒸腾水液

3亡阴证:体内阴液严重丧失欲竭的危重证候

病因:阴液亏虚发展;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严重烧伤等

表现

汗出而粘,如珠如油,神情烦躁或昏聩,身灼肢温,唇舌干燥,目眶凹陷,皮肤皱瘪,口渴欲饮,尿少,舌红干瘦,脉细数疾——阴液消亡,组织器官失养

4亡阳证: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的危重证候

病因:阳虚发展;阴寒过盛伤阳;高热大汗;汗、吐、下太过;亡血等

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阳气暴脱,其温煦、固摄、推动功能丧失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其它辨证的基础,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

·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

病因辨证

审证求因

病因分类:

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遗传

其它:中毒、外伤

一、六淫辨证

六淫致病共性:

1.与季节气候有关

2.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某些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风淫证候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外风证)

表现

(1)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3)风邪袭肺——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颜面浮肿,迅速蔓延至全身

(4)风中经络——口眼喎斜、口噤等

(5)风窜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二)寒淫证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表现

(1)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2)寒中于里——喘咳,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3)寒凝经脉、关节——肢体拘急、关节剧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

(三)暑淫证候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有明显季节性)

表现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舌红苔白或*,脉虚数

(2)中暑——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概念:外感湿邪引起的病证。

表现

(1)冒湿(湿邪伤表)——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濡

(2)伤湿——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3)湿阻中焦——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欲呕,腹胀便溏

(4)湿伤关节——关节痠痛重着,屈伸不利

(五)燥淫证候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类型

温燥、凉燥

(1)相同点:口燥咽干唇裂,少涕,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舌苔干燥

(2)不同点:

温燥——发热,微恶寒,口渴欲饮,舌红苔薄*,脉浮数

凉燥——恶寒发热,头微痛,舌苔薄白,脉浮

(六)火(热)淫证候

概念:外感火(热)邪所致的病证。

火热之邪的特征

表现

(1)邪热内燔——面红目赤,口渴,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2)热邪扰心,动血、动风、腐肉——烦躁、谵妄,或狂越,衄血,吐血,斑疹,痈脓

二、疫疠辨证

概念:疫疠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临床表现

(1)燥热疫

以热毒充斥表里、脏腑,津血大亏为病机特点,症见大热大渴,头痛如劈,两目昏骼,或狂躁谤妄,咽痛喉烂,骨节烦疼,腰如被杖,或吐细发斑,或绞肠痛绝,或抽搞强直,或猝然仆地不省人事,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数或沉数等

(2)湿热疫

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多端为病机特点,症见憎寒发热,嗣后但热不寒,午后热甚,头痛身痛,或腹痛吐泻,或猝发*疸,或神昏谚语,或痰喘肿胀,舌质红绛,苔浊腻或白厚如积粉,脉濡数等

中药学

温里药

概念:凡能温里祛寒,以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

1.吴茱萸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成熟的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散寒止痛——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肝疏肝暖肝,善解厥阴之滞)

降逆止呕——脘腹胀痛,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2.小茴香

药用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

散寒止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理气和胃——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小茴香与大茴香药性分析:

不同点:小茴香温肾暖肝,散寒止痛,理气开胃,调中止呕,主治寒疝作痛睾丸偏坠,肾虚腰痛及脘腹冷痛,呕吐食少。小茴香偏除肾冷,吴茱萸偏暖肝寒。大茴香又叫八角茴香,其性味功效与小茴香相近,而药力稍逊,还常做食品调味使用。

3.丁香

药用来源: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花蕾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4.高良姜

药用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

温中止呕——胃寒脘腹冷痛

散寒止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煎服,3-6g

干姜、高良姜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能温中焦寒邪

(2)不同点:干姜偏温脾寒,且可回阳通脉,燥湿消痰。高良姜偏温胃寒,多治胃冷作痛及呕吐噫气。

5.荜茇

药用来源: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温中散寒——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下气止痛——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6.荜澄茄

药用来源:为樟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温中散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行气止痛——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用法用量:煎服,1-3g

荜拨、荜澄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为辛温燥烈之品,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可用治中寒腹痛,呕吐呃逆

(2)不同点:荜拨辛热,温散力胜,尤善止痛,凡头痛、牙痛,胸痹心痛均可选用。荜澄茄尚除肾与膀胱之冷气,还可用治寒疝腹痛,小便浑浊,下元虚冷等。

理气药

概念: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弱阴虚者慎用

本类药物中行气力强之品,易伤胎气,孕妇慎用

本类药物打多含有挥发油成份,不宜久煎,以免影响药效

1.陈皮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理气健脾——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呕吐,呃逆——辛行温通,芳香醒脾,主入脾经而行滞气,用治多种原因引起的脘腹胀满(兼肺胃气滞、胃寒、胃热、中焦湿热、脾虚均可)

燥湿化痰——湿痰寒痰,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故内有实热,舌赤少津者慎用

2.青皮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疏肝破气——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行气力猛,偏入肝胆)

消积化滞——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10g。醋炙用增强疏肝止痛之力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耗气,气虚者慎用

橘皮、青皮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可行气和胃,消食化滞,可用治食积痰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等症。若肝睥不和,肝胃气滞,两药常相须为用,处方上常写作“青陈皮”

(2)不同点:橘皮药力缓和,长于理脾肺气滞,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凡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肺失宣降,咳嗽痰多,均可用之。青皮沉降下行,药力猛烈,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肝气郁滞,胁痛乳胀,疝气作痛,以及食积不化,气逆胀满等症。

3.枳实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性味归经: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破气消积——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

化痰散痞——痰阻气滞,胸痹,结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枳实、枳壳药性分析:

(1)相同点:橙之幼果,称枳实,近成熟之果称为枳壳。二者功效相近,均为行气化痰、导滞消痞之品

(2)不同点:枳实作用较猛,枳壳作用缓和,行气破气,化痰消痞,宽胸理气,推导大便多用枳实;而理气宽中,消胀除满,舒肝行气又多用枳壳。《本草衍义》说:“小则性酷而速,大则性和而缓”。

4.木香

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泻痢后重,胸胁胀痛,*疸,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凡阴虚火旺者慎用

5.沉香

药用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及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胀闷疼痛

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呃逆

纳气平喘——肾虚气逆喘息

用法用量:煎服,1-5g,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阴虚火旺者慎用

檀香、沉香药性分析:

(1)相同点:檀香为檀香树之心材,有白檀、*檀之别,沉香为沉香或白木香树含黑色树脂的木材,以落水下沉得名,同是气味芳香的木质药材,均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治寒凝气滞,胸腹疼痛

(2)不同点:檀香善调膈上气滞,畅脾肺、开胃进食之效,以治胃寒作痛,呕吐食少及寒凝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者为佳。沉香苦降下行,既能降逆气和胃止呕,还能降逆气纳肾气以平喘,胃寒呕逆,肾虚作喘,均有良效。

6.乌药

药用来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温肾散寒——肾阳不足,膀胱虚冷,遗尿尿频

用法用量:煎服,6-10g

7.香附

药用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

理气宽中——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

调经止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醋炙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木香、香附、乌药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为常用的理气止痛药,同可用治胸胁脘腹胀痛

(2)不同点:木香芳香醒脾,可升可降,偏行胃肠气滞而止痛,又可健脾消食。凡气滞食积,胸腹胀痛,呕吐呃逆,泻痢后重,不思饮食,均可应用。香附辛散苦降,芳香走散,偏行肝郁气滞,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痞满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故有“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之称。乌药辛香走窜,宣畅气机,散寒止痛,主治寒郁气逆,胸腹作痛,寒疝作痛,行经腹痛,以及肝肾不足,膀胱虚冷,尿频遗尿等症,是一味顺气散寒的良药。

8.薤白

药用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通阳散结——胸痹心痛(功专走里,辛散苦降,温通滑利,为治胸痹之要药)

行气导滞——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理气药在功能上各有偏重,分述如下:

1.偏行脾胃气滞的药:橘皮、枳实、枳壳、木香、刀豆、甘松、柿蒂、檀香

2.偏行肝胃气滞的药:青皮、橘核、橘络、佛手、香橼、川楝子、香附、青木香、九香虫、玫瑰花、绿萼梅

3.偏行三焦气滞的药:香附、木香、沉香、乌药

4.长于降气的药:青皮、枳实、沉香、刀豆、柿蒂

5.既理气又化痰的药:橘皮、橘络、化橘红、枳实、枳壳、佛手、香橼

消食药

概念:凡以消食化滞,即消化食物,导引积滞,用治疗食积不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或消导药

1.山楂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楂、山里红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健胃——肉食积滞,胃脘胀满,腹痛泄泻——尤善消化肉食积滞

行气散瘀——泻痢腹痛,疝气疼痛,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心腹刺痛,胸痹心痛

化浊降脂——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煎服,9-12g。生山楂,炒山楂偏于消食散瘀;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

2.神曲

药用来源: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和胃——饮食积滞

用法用量: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3.麦芽

药用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回乳炒用60g。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山楂、神曲与麦芽的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能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合称焦三仙

(2)不同点:山楂善消乳肉油腻食积,又能行气散瘀。神曲善消酒食陈腐之积,兼能解表,又助金石贝壳类消化。麦芽善消米面薯芋食积,又能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4.谷芽(稻芽)

药用来源:谷芽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粟(北方习用)的成熟果实;稻芽为禾本科一年生植物稻(南方习用)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和中——食积不消,腹胀口臭

健脾开胃——脾胃虚弱,不饥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9-15g。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于化积滞,用于积滞不化

5.莱菔子

药用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消食除胀——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

降气化痰——痰壅气逆,喘咳痰多,胸闷食少

用法用量:煎服,5-12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服

6.鸡内金

药用来源:雉科动物家鸡的砂囊内膜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健胃消食——饮食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

通淋化石——石淋涩痛,胆胀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服效果优于煎剂

使用注意: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驱虫药

概念:凡具有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的作用,用以治疗虫病的药物,统称驱虫药,又叫杀虫药

作用:本类药物主入脾胃大肠经,能够杀死、麻痹或刺激虫体,使其排出体外,而起到驱虫作用

使用注意:

1.驱虫药一般应空腹时服用,使药力易作用于虫体,以收驱虫之效

2.在发热或腹痛剧烈时,应以安蛔止痛为先,待痛疼缓解后再行驱虫

3.部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应注意控制剂量,以免中毒,孕妇、体弱者慎用

4.鹤草芽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雷丸加温60℃有效成分即可破坏,故只宜作丸散剂的特殊用法亦应掌握

5.使用驱虫药奏效后,应适当休息,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以利康复

1.使君子

药用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6-9g,多入丸散或单用,作1-2次分服。小儿每岁1-1.5粒,炒香嚼服,1日总量不超过20粒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忌饮浓茶

2.苦楝皮

药用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或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

疗癣——疥癣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不正常者禁用

3.鹤虱

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4.芜荑

药用来源:为榆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使君子、苦楝根皮、鹤虱、芜荑药性分析:

(1)相同点:主要用于驱杀蛔虫。

(2)不同点:使君子味甘气香,主杀蛔虫兼驱蛲虫,尤适于小儿蛔虫、蛲虫病,且可消积健脾疗疳,还可用治小儿疳积。苦楝根皮苦寒有毒,杀虫止痛,有较好的驱杀蛔虫、钩虫、蛲虫的作用。又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痛,对湿疮疥癣,阴痒带下,又可燥湿止痒;既可内服,又可研粉制成油膏外擦或制成栓剂作阴道用药。唯毒性较强,内服不可过量。鹤虱的杀虫作用比较缓和,对蛔虫、蛲虫、钩虫、绦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芜荑除杀蛔虫、蛲虫之外,又可消积疗疳,也是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药。

5.槟榔

药用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

消积——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

行气利水——水肿,脚气肿痛

截疟——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焦槟榔功能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6.南瓜子

药用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南瓜的种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

用法用量:研粉,60-g。冷开水调服

7.鹤草芽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牙草的冬芽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小肠、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绦虫病

用法用量:研粉吞服,每次30-45g,小儿0.7-0.8g/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

使用注意:不宜入煎剂,因有效成分(鹤草酚)几乎不溶于水

8.雷丸

药用来源:为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

性味归经:微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

使用注意:因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雷丸素),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宜入煎剂,宜入丸散服

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药性分析:

(1)相同点:为驱杀绦虫的常用之品。

(2)不同点:槟榔兼能驱杀姜片虫、钩虫、蛔虫、蛲虫。并可消积导滞,行水消肿,降气止痛,化痰截疟,又可治疗积滞泻痢,水肿脚气,腹胀腹痛等症,是杀虫力胜,作用广泛的药物。南瓜子善除绦虫,与槟榔有协同作用,还可用治血吸虫病。雷丸兼驱蛔虫、钩虫,近年用治脑囊虫病取得很好疗效,其有效成分为蛋白酶,受热60℃左右即遭破坏,故宜作丸剂、散剂服用。鹤草芽专驱绦虫,又能导泻,以利虫体排出,是驱绦虫的有效药物,因驱虫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宜作丸剂服用.

9.榧子

药用来源: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植物榧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杀虫消积——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润肺止咳——肺燥咳嗽

润燥通便——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大便溏薄者不宜用。因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作丸,散服用,又因味道甘美,也可炒熟嚼食

药理研究:

1.驱杀蛔虫:苦楝皮,使君子

2.驱杀绦虫:槟榔、南瓜子、雷丸、鹤草芽

3.驱杀蛲虫:使君子、槟榔

4.驱杀钩虫:苦楝根皮、槟榔

5.驱杀姜片虫:槟榔

6.驱杀血吸虫:南瓜子

止血药

概念: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分类:凉血止血药;收涩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药性特点: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多归心、肝、脾经

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可用治内火炽盛、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灼伤络脉所致的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多种血热出血证

1.性味:味多苦,次为甘,寒凉性

2.归经:入血分、归肝经。

3.功用: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

4.配伍:

(1)常+清热凉血药物。

(2)血热夹瘀之出血,宜+化瘀止血药,或+少量的化瘀行气之品

(3)急性出血较甚者,可+收敛止血药加强止血之效。

5.使用注意:

(1)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

(2)易于恋邪留瘀,中病即止,不宜过量久服。

1.小蓟

药用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

2.大蓟

药用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蓟的地上部分

小蓟、大蓟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可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治疗血热妄行的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痈肿疮毒等症

(2)不同点:小蓟止血作用较优。大蓟兼可利尿,尤善治疗尿血。

近年两药又可用治高血压及*疸型肝炎,有良好的降压降脂,利胆退*作用,小蓟疗效更佳。

3.地榆

药用来源: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的根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沉降下行,主入下焦,善治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多种下部出血症)

解毒敛疮——水火烫伤,湿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

药用来源:为豆科落叶乔木槐的花蕾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沉降下行,主入下焦,善治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多种下部出血症)

清肝泻火——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地榆、槐花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苦寒,入大肠经,善清大肠之热。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其性下行,以治下部出血为宜

(2)不同点:地榆味酸,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且能清肝明目,治疗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火偏旺之高血压

5.侧柏叶

药用来源: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的嫩枝叶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及主治病症:

凉血止血——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下血(沉尤以血热者为宜,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加)

化痰止咳——肺热咳嗽,咯痰*稠

生发乌发——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