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不是无明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中药药方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3.html

文/武宝强

来源: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我们的感官看似真实可信,但详细观察却漏洞百出。感官世界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性大厦的地基又是什么?

关键词:感官的局限;色法;空性;空性的基础

如果我能看得见

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

我喜欢的我爱的

都不一样......

这是一段很流行的歌词,也是我通过学习《心经》所想表达的。

01

感官=真实?

作为一个视觉功能正常的人,我看得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也区分得出色彩斑斓的颜色。之前我从未怀疑过眼前这一切的真实存在,正如人们所说的“眼见为实”。记得高中时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觉得这是红色的?”我当时语塞,没有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但这件事也很快就过去了。后来接触到佛法,尤其是学习了般若的思想后,我越来越认识到,虽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但这些感官所能感知的现象世界,并不是宇宙究竟的真相。

1.感官的局限性

比如,房间里的桌子,肉眼看它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它不仅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而且即便相对于地球也是如此。原因是:桌子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组成原子的是原子核和电子,而电子则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因此,难道能说桌子是静止不动的吗?早在初中,物理老师就讲过这样的道理,但当时的我并没有由此而想到眼睛所见是有局限的。

但为什么眼睛看到的却是静止的?这是因为眼睛的能力太有限了。且不说它看不见微波、红外线等等,仅仅是电影院的荧屏,眼睛也觉得是连续的、毫无间隔的动画。如果让一个光源快速做圆周运动,眼睛只能分辨出一个光圈,但实际上光圈并不存在。再比如,眼睛告诉我们这是红颜色的衣服;但科学家告诉我们,其实衣服上并不存在颜色,颜色只是光线照在物体上、反射到眼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感觉,如果关上柜门,里面的衣服是没有颜色的。因此,眼睛虽然可以看见,但看见的却并非真相。

以上的分析可能有些耸人听闻,因为这与感官所得到的常识是相互冲突的,但这却是科学所得出的结论。

其他感官也有类似的局限。耳朵虽然能听到声音,但频率太高或太低就无法听见。而且我们认为声音是从外面发出的,但其实并非如此。声音只是空气振动传到耳膜所形成的一种感觉。如果一棵大树倒下时与地面接触产生了振动,但这个振动没有传到任何人的耳朵里,那么所谓的声音可以说并不存在。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也可以类似分析。

或者可以换一种分析方式。在梦中,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也可以品尝味道,身体也有不同的触觉……但醒来后却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如同电影《盗梦空间》中一层又一层的梦境。所以这也可以说明感官并不可靠。而意识的观点都是以感官作为基础,如果感官有如此多的局限,那么意识同样也会有局限。正如《三摩地王经》中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其中的“量”,可以理解为衡量事物的正确标准。这句话告诉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衡量事物的正确尺子。在这一点上佛教与科学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不要认为它们告诉我们的就是世界的真相。当然,在这些错觉所形成的世界里,它们具有一定的作用,日常生活仍然需要依靠它们。但如果认为它们的结论就是真相,就未免有些不明智了。

2.两种角度看世界

鉴于感官不等同于真实,而我们又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所以为了理解问题的方便,佛陀和高僧大德们都提醒我们,看待世界时应当注意区分两种角度——也就是佛法中的“二谛”。

“谛”是真实的意思,“二谛”指世俗谛和胜义谛。所谓的世俗谛,可以理解成由感官错觉所形成的世界,虽然相对于真相来说它是错误的,但在感官面前却是真实成立的,所以也称为“谛”。所谓的胜义谛,则可以理解为世界的究竟真相。

所以,《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从胜义谛角度而言的,讲的是究竟实相;而从世俗谛的角度分析,感官上的一切显现都存在,佛陀也不会否认。“二谛”并不是说有两个真相,只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

因此,从胜义谛探究真相时,首先要放下感官带给我们的成见。

02

色=空?

虽然认识到了感官的局限性,但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佛经中说眼前所见的看似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空性的?该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色即是空

“色”是佛教中的一个专业词汇,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及其对境色声香味触,还有一种只有意识才能感觉到的很细微的物质(如量子力学中所说的“场”)。所谓的“空”,并不是指感官面前的显现不存在,而是指色法虽然有显现,但是它们的本体并不存在。

首先,可以对宏观世界的物质进行分解。比如一座楼房,不经观察我们会觉得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把它分解,除了一块块砖头以外,哪里有什么真实的楼房存在呢?楼房只是在一堆砖头等建筑材料上所建立的虚假概念而已。同理,再对砖头进行观察,也会发现砖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罢了。以此类推,不难发现在宏观世界里,虽然眼睛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却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本体。

如果继续往下分,就会到微观的层面,但道理仍是一样的。比如分子,除了组成它的一个个原子外,并没有真正的分子存在。而原子也不是一个最小的粒子,它仍然可以继续分,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只要是可以分解的事物,都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

因此,是否存在一个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先假设通过有限步的分解(N步)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如果它有体积、有形状、有上下左右的话,就一定可以继续分割,如同切西瓜一样。虽然实验仪器可能无法达到这种要求,但却无法给出它不能继续分割的理由。就像以前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只能分解到原子,但并不能以此断言原子就是最小的粒子。相反,如果它连体积、形状这样的空间结构都没有,那么这样的最小粒子也就根本不存在。所以,所谓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并不存在。

那么,如果继续分解下去(N+1步,N+2步……),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会不会永远分割不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得出结论:不会。因为宏观上任何一个物质的体积都是有限的,如果永远分不完,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理由是:因为分不完,所以每次分解后的粒子都是有体积的;又因为永远分不完,所以这样的过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因此会得到无限多个有体积的粒子,这样物质的体积就会变成了无限,这显然不合理。

刚开始思考到这里时,学过一点高等数学的我,还是有一些疑惑:粒子的个数趋近于无穷大,但体积趋近于0,二者相乘是数学上一个极限的问题,得到的结果应该就是有限的数值。但后来我终于想通了。因为这里有两个关键前提:一是分不完,所以体积不可能是真正的0;二是可以永远分下去,所以会产生无穷多个粒子,这样最终必然会得到一个无限体积的物质。所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分完了、没有了、消失了,好比一块蛋糕分给十个人,分完了就分完了,而不会一直分下去、没完没了。这也与量子力学的观点一致,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粒子分到最后就消失了,变成了“能量场”或“量子场”。

所以,无论是佛教还是科学,都认为:一切有形物质都不存在真实的本体,因而是空性的。

然而,量子物理学家们仍然觉得“能量场”是真实存在的。那么量子场是否真实存在呢?可以进行如下观察。如果一个事物真实存在,那么必然有产生它的因,不可能是无因而生。那么因是如何产生果的呢?

如果认为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这样因可以对果产生作用,从而才有果的产生。但如此一来,因存在的同时就已经有果了,那还要因干什么呢?因显然成了无用。因此,因与果同时存在不合理。

如果认为先有因、后有果,如此一来,因存在时根本没有果的存在,那么因又如何对果起作用呢?无法起作用。

如果不需要因的作用,果也能产生,那么就会有无因生、无穷生的过失。

所以,在不经观察时我们会认为因产生了果,但仔细剖析就会发现,因无法产生果。但为什么会看到稻种产生稻芽等因生果的现象呢?正如最开始所说,虽然眼睛这样看到了,但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因为无法经得起分析。尽管从胜义谛而言,因果也不存在,是一种错觉;但在世俗谛,因果却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仍然生活在世俗谛当中,就必须按照世俗谛的规律进行取舍,精进地断恶行善。

所以,从因的角度来观察,无形的量子场也根本无法产生,它的本体同样是不存在的、空性的。虽然量子力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但通过佛法的分析,完全可以了知。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色法都是空性的。但也不能认为空性是真实存在的,从而执着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的“空”必须观待一个“不空”。比如瓶子是空性的,它的本体并不存在,所以“没有瓶子”这个观念也就不成立了。以前我们会执着色法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个极端;学了空性后,执着一切色法都是不存在的,这又是另一个极端。这二者都应该避免,而应树立这样的见解:一切色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2.空即是色

当我们冥思苦想,将一座大楼分解为量子场、又将量子场抉择为空性以后,睁开眼睛,大楼依旧在眼前显现。这便是“空即是色”告诉我们的——所谓的空性,就是眼前的色法。那是不是冥思苦想都白做了呢?并没有白做。抉择空性并不是要让眼前的色法消失,而是要消除内心的执着。以前我们认为外面的房子、人、钱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内心对这些十分执着,有了执着就会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甚至为这些虚幻的事物造下严重的恶业,不停地在轮回中饱受各种痛苦、辗转不息。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无明,即对事物真相的不了知。现在经过佛陀的教育,我们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尽管眼前仍会有事物显现,但如果通过修行,内心便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它们的本体并不存在、是如幻如梦的。由此我们便不会产生执着,不会产生业和烦恼,进而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看似原地踏步,但实际上有了质的飞跃。

“空即是色”也是在提醒我们,学习了空性之后,不能只落在“空”的一边,觉得周围的人都如同梦幻一样,进而对他们冷漠、不关心;相反,“空即是色”是要消灭自己内心当中不好的、错误的执着,同时对仍然处于这些颠倒执着中的人生起悲心。

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不异”是没有差别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指:色法和空性没有差别,空性和色法也没有差别;没有除了色法以外的空性存在,也没有除了空性以外的色法存在。因此,不能把色法和空性割裂开,实际上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总之,如《心经》讲记所说,这几句话分别在破除不同的执着:“色即是空”破除“认为色法有”的执着,“空即是色”破除“认为色法无”的执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告诉我们不要把色法和空性割裂开。

03

空性大厦的地基

学习了《心经》,虽然我们走近了真相,但还不是走进了真相,因为仅仅从道理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内在的修行更为重要。所以,虽然知道感官所感知的并不是真相,但遇到事情时,我们和其他普通人的表现很可能没什么区别,正如《入行论释·善说海》中所说:“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这并非空性没有断除烦恼的力量,而是我们内心空性的力量还不够,“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所以要坚持修习空性。

但修习空性前也需要有基础,好比盖楼一样要有坚实的地基才行。地基作为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是很隐蔽、很容易被忽略的,但却十分重要。倘若没有地基或是地基不牢,楼房是无法建立的,即使建起来了,也很容易倒塌。所以基础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空性的基础呢?

正如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所说,首要的基础是贤善的人格,也就是要做一个具有智慧、稳重、知惭有愧、有感恩心和利他心等人格的好人。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要发起出离心,“出”是放下对轮回的贪执,“离”是希求解脱。但出离心并非消极地放弃世间的一切,因为放下不等于放弃,比如虽然内心放下了金钱,但行为上不必放弃赚钱,否则无法生存,但也不能以此作为执着金钱的借口,而应当明白这只是生存的方式而非生存的意义。有了出离心后,还要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了两个决心:

一是要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无论自己现在是否有能力;

二是要有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能最彻底地利益众生。

有了这三样,修习空性的基础才可以打牢。

所以,尽管空性很重要,没有它不能解脱,但在没有基础或基础不牢时,我们应该先夯实基础,因为没有基础就无法证悟空性。同时,一定要坚持断恶行善,不要以空性为借口而肆无忌惮地造恶业,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因果的取舍是十分谨慎的。

04

结尾

学习《心经》的时候,我感觉到其内容十分深广,很多道理还不是很明白,需要继续学习,所以只是从色法的角度对物质世界进行了一些分析。

有时候自己也会想,这些推理结果确实与感官大相径庭,尽管道理上明白了,但时而也会生起“居然是这样”的感觉。但我仍然坚信这样的道理是正确的,因为我找不到任何可以推翻它的理由。虽然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忙,但我还是想抽出一些时间走在这条追寻真理的大道上,因为我的内心对真理有一种渴望,也因为我的内心有一种向往: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可以“看”得见,我想生命一定会完全不同。

-END-

注:原文标题为《如果我能看得见》,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