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城风物记38莘县古城鸳鸯饼寻访记 [复制链接]

1#

我是从阳谷寿张肉镟子第五代传人李德全那里听说的莘县古城鸳鸯饼。

第一次造访寿张肉镟子是几年前的冬季,李德全他们家是在冬春的冷季(便于起酥用的猪油凝固)做肉镟子,暖季则做猪肉锅饼,说到肉锅饼的时候李德全提到了莘县古城那边的鸳鸯饼,一种和他的肉锅饼几乎一样的吃食。后来,又去过几次寿张,恰恰也都是冷季,始终不巧,没尝到李德全的肉锅饼,鸳鸯饼的名字倒是深深印在了脑海里,只是一直未去了古城,也一直未见鸳鸯饼的真容。

直到有一天,弟子茹菲电话我,说是从老家带回来了好吃的,知我是吃货,特意分我一些,她带双胞胎儿子和鸳鸯饼来见我的时候,你可猜得出一个吃货能有多高兴。

初见鸳鸯饼(冷冻的),我并没有看明白,晚饭上锅蒸熟,切开了吃,也没有想太明白。从此,心里更是强烈地记挂着鸳鸯饼的实地寻访。

去年岁末去河南濮阳考察,回途经范县回聊,正好过古城。深冬的这天下午,没有太阳,也不是太冷,古城镇的大街上商业摊位不少,但顾客零星。听街上的老人说,现在的镇驻地街区这都是新建的,六百多历史的莘县老县城早无踪影。

莘县古城地理位置特殊,有两省(鲁、豫)两市(聊城市、濮阳市)四县(莘县、阳谷县、台前县、范县)交汇际遇,有仲由(子路)设院讲学、秦始皇走马修堤、郑板桥清正为官的故事背书,鸳鸯饼据说就是当地百姓为报答郑板桥清正为民谋福特意创制的美味。今天,旧址遗迹也已不在,走在古城新镇的大街上,倒是能看到好多处挂着正宗鸳鸯饼的或大或陋的门店,这倒是和网上说的*府想把鸳鸯饼做成产业加以普及推广相符,但就怕事与愿违。而第一次来寻访的我们面对着到处竖立的牌子也犯难了,到底哪家更值得一看?根据多年走市场的经验,我们没信其大也不迷信其正宗的说法,选择走入一户外边就摆着大炉子蒸笼屉的店。

掀开门帘,房子里的陈设很简朴,正对门不大的案板上不规则地放着几个面剂子,紧挨着案板的立架上分层码放着一盖子一盖子排列整齐的鸳鸯饼。我并没有看到人,遂高声询问,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从里间屋走出来寒暄,他就是店主荣发义,后来攀谈得知与我同岁。再一会儿,他的妻子,一位端庄敦厚的妇女从另一间里屋走出来,套着围裙,戴着套袖,手里托着一大块面块,是了,我们看到的不规则的面剂子是上次剩下的。点头示意后,她又去了里间,端出一盆调好的馅子,除了五花肉丁外就是大葱碎,调成浓浓的酱色,在这简陋的环境里格外亮眼,也很是诱人。当她在案板前的高凳上坐下来时,我们知道鸳鸯饼制作要开始了,遂聚拢来,打开手机的照相和录像键,老荣配合着妻子演示解说。

起初,我对网上关于郑板桥和鸳鸯饼的故事并不相信,因为所有的版本都是据说,并无史据。老荣也认为鸳鸯饼和郑板桥知县有关,并且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估计全镇上都这样解释,从感情上倒是成立。回来后我也没有查到更有说服力的版本,暂且放下。

说话儿的功夫,荣发义的妻子已经揪好了面剂子,旁边备好了揉搋面剂用的面粉,只见她熟练地把面剂子擀薄成不规矩的长条形,以左手压住一端,右手托拿着另一端节奏地抻开,拉抻到飞薄几近透明。此处工艺的关键就是拉抻的火候和质量,不熟练的要么拉不开,拉不开待饼蒸熟层次不够,口感受影响;要么拉烂,拉烂的皮包了馅儿蒸制中就会侧漏,影响饼的形制和食用感觉,这是道关键工序,老荣说一个生手想做好鸳鸯饼,没有两年的功夫是不够的。接下来,老荣的妻子在拉抻好的饼皮上麻利地刷上一层油,在饼皮靠上的顶端舀上一勺肉馅儿,小心地折裹起肉馅儿,反正复次地折叠,几个回合下来,最后留下的较宽的饼端再向两边扯抻,对包裹好的鸳鸯饼进行艺术化(类似包子合口的褶纹)地最后收口,重叠后的面皮边梢掐下,积攒重新揉搓入面剂儿。这里也是关键程序,生手在最后成型的工序上往往会搞出面块,使鸳鸯饼厚薄不均,蒸熟后严重影响口感;再者,整形不美观,形象折分。所以,在这条眼花缭乱都谓正宗的大街上,你只需要看一眼鸳鸯饼的外形,大致就可以判出端倪。做好的鸳鸯饼要饧发一会儿,上笼屉,待锅水开,旺火蒸十分钟,稍停,即可开笼取饼。

老荣打开笼屉,蒸腾的雾气中鸳鸯饼玲珑剔透,晶莹的表面泛着惹人爱怜的光芒,肉馅儿隐约可见,袭来的面香中夹带着肉香,满是过年的味道。朦胧的雾气中,我恍若穿越到儿时聚拢的锅台,母亲和奶奶有时蒸一锅死面的油盐花卷,就是鸳鸯饼这种感觉,当然,它们之间的间隔就是那点儿肉馅儿,但在我们那个温饱不逮的年代,这个距离好大。

老荣请我们品尝,刚出锅的鸳鸯饼拿在手里,再也顾不得形象,大口咬下去,满口噙香,馅儿的软糯和面的韧滑复合为搭配适中的咀嚼好物,面中筋道蒸出的本香与调和的肉馅儿浸淫其中融就的味道,正是我们这些永远走不出农业文明的人的不甘和不舍。在这个近邻*河金堤的古城,在这个晌中的时辰,我们享受着刚刚熟悉的老荣夫妇给予的美食礼遇,规格与鸳鸯饼传说中郑板桥大人的待遇等齐,我觉得,过往的日子里一定是我们做足了好事。

虽然是在笼屉上蒸,但和我们熟悉的在锅上贴的饼子外形近似,故饼的称谓是恰当的;其中裹了猪肉馅儿,称之为猪肉锅饼也是贴切的。我记得当时寿张的李德全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他冷季做羊肉馅儿的肉镟子,暖季做猪肉馅儿的肉锅饼。但同在金堤河岸,为什么到了不远的邻县换了名了?

从网上搜索,并没有合适的答案。鸳鸯饼更多的指代是另一个大品类——甜点,因复合了馅料,交融层现,故而称鸳鸯。

图片自网络

本来,鸳鸯是雄雌两鸟,因其出现总是成双入对,所以,在人们眼里慢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西晋经学家崔豹在其《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还有文献考证,说“鸳鸯”实为“阴阳”谐音转化,取其“止则相偶,飞则相双”之习性。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以鸳鸯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作品,以表达人们对它的喜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鸳鸯戏水”也从门上年画的纸上堂皇入室,走进婚房中男女爱人并列而卧的床枕上,而称谓一路演绎,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鸳鸯饼也就不足为怪。

由是观之,鸳鸯从本义到符号借喻,关键在于“成对儿”,所以,荣发义关于鸳鸯饼名称的解释最是合理。我们观察了整个制作过程,工序上并不能体现鸳鸯“成对儿”的概念,但从笼屉上取出时两两相扣、成对儿拿放极其自然;再者,因饼薄,食时取一对儿叠并一起吃,售卖也对儿卖,都是“成对儿”的概念,从此意义称谓鸳鸯倒是能说得过去。

鸳鸯饼的故事背书选郑板桥也算巧妙,因为郑板桥在此地做过知县(时范县),并对这个地方感情很深(据载郑板桥离开此地数年仍不忘范县人民,曾赋诗赞怀“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他也确实喜爱食饼,今江苏兴化市郑板桥家乡“郑板桥纪念馆”里有一幅《乳母负燮图》和郑板桥《乳母诗》及序中,都充分显示了郑板桥由饼延及乳母的感情(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至于网上几则视频中郑板桥为鸳鸯饼所做的诗(一碧青葱肉中藏,二面千层口中香。三生犹得佳肴味,四季鸳鸯美八方)则是后人附会了,并无实据。

在*府以及酒店协会的网站资料上,古城的鸳鸯饼传人代表是陈照海,网上报道较为集中的则是崔增(说是第九代),老荣艺承陈照海,其他还有十多家,各有师承交错。一个乡镇上,这样的从业规模应该是典型的代表性小吃品类了,就像沙镇的呱嗒,但审视他们的说辞,发现除了大家共享的郑板桥背书故事,再就是低层次的争谓谁是正宗。其实,作为一种地方小吃,好吃才是王道。鸳鸯饼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据荣发义介绍,一般六零面就可以,和面用水也无特别定规,夏季可直接用井拔凉水,冬季时调以温水。馅料上以猪五花肉为主料,肥瘦各半,切三寸方丁,辅以大葱葱白碎,以酱油老抽、香油、鸡精等调和成馅儿。猪肉和大葱的美味组合很早就被中国人民发现并掌握,无论在沸腾的鼎中(水饺),还是置上的笼屉里(包子)。鸳鸯饼现场做,鲜热的满足就近人们消费,两元一个,也算经济实惠;外走携带中他们发展出一种冷冻方式(生的鸳鸯饼冷冻定型,以专用储藏箱收纳,五十个一箱),在冬季一般外带走三四个小时没问题,到家再冷冻放置或直接上笼屉蒸熟即食。老荣的店紧邻古城镇车站,每天都有外走。我们说话的档儿,就有司机师傅进来聊天,出锅时老荣也真诚地送上鸳鸯饼,师傅也不推辞,看来他们很熟。

回来的路上,脑海中反复回放着老荣介绍的古城鸳鸯饼的现状、困惑以及想尝试创新的冲动,我心下感觉很沉重,途径崔增家气派的门店,再也没有了初来时探访的雀跃。

古城鸳鸯饼的境遇与很多地方特色小吃相似,在当今的*治经济文化环境中,我以为从业者一定要有执念、有坚守,不可人云亦云。

就产品自身而言,原料的选用要精苛。美食需美料,正所谓上有追溯,消费才放心。这个起始并很大程度决定品质的环节在传播中也是很好的讲故事素材。原料执行务要坚守,高标准,不凑合,中国著名酱菜老号“六必居”成就品牌就是肇始于原料的讲究和执行的坚持(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这个环节,我觉得*府或行业协会恰恰不该缺失,引导承传人,汇集专家,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弄出白皮书,规范市场,首先为地方打响品类的品牌,成都小吃和沙县小吃的做法就堪赞。工艺方面坚守传统,不要被现代机器、批量、规模所扰,实践已经证明,传统手艺若因逐利、求规模而机械化改进或替代,未来将是覆灭的结局。

地方小吃,其风味更不可以迎合广域的大众为由丧失其独特性。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带有地方基因的地域特色小吃不可能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全球一个模样,哦,对了,麦肯他们也在做本地化,再看那些引入到北方并“去辣化”的重庆小面的结局就更明白了。所以,莘县古城鸳鸯饼到济南去、到北京去未必合适。

一种风味小吃,自有其生存根基和消费因由。莘县古城鸳鸯饼,发乎当地百姓对郑板桥大人施清*、善待民的知恩图报,寄寓了鲁西人民淳朴的感恩和礼敬,这种文化认知在当地转化为市场驱动是没问题的,但无限扩展开来就未必能获得市场的认知,所以,我以为要内审外察,动辨先机,不可盲从盲动。

年后致电老荣,得知老荣收徒,也扩大了规模,心下也喜也忧,但愿老荣们的生计有个好的未来,也祝福鸳鸯饼一路顺风。

文/赵勇豪

像/

慢牵牛

-2-28

赵勇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