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幸福内科秘验方 [复制链接]

1#

王伯岳,年生,原籍四川省中江县,祖辈迁居成都。三代世医,以儿科著称。年随父由成都调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儿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委、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级医刊》编辑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曾与南京江育仁先生共同主编《中医儿科学》、自撰《中医儿科临床浅解》,淀·30余篇。

1.银菊解毒汤

金银花9克.菊花9克.薄荷3克.荆芥6克.羌活6克.*芩6克.连翘9克.山栀子6克.板蓝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流行性感冒。

2.荆防葱豉汤

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6克.羌活3克,白芷3克,淡豆豉6克.薄荷3克.*芩6克.淡竹叶5克,葱白2根。

水煎服.每日1剂。

驱寒解表.祛风清热。

风寒感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的外感症。

3.小儿感冒惯用方

荆芥穗、羌活、板蓝根各6克,牛蒡子9克,防风6克,*芩9克,炒知母、淡豆豉各6克,神曲、桔梗各9克,杏仁泥、淡竹叶各6克,生甘草3克。

用于发热,微咳,有汗不多,鼻流清涕,目眦红痒,口角流涎,体温39℃。扁桃体红肿,舌苔白。

4.小儿咳嗽惯用方

(1)风寒止嗽汤(杏苏散加减)

苦杏仁、紫苏、桔梗、炒枳壳、前胡、荆芥穗各6克,薄荷3克,*芩6克,甘草3克。

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小儿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发热畏寒,头痛,有汗或无汗,喷嚏、鼻塞、痰清,脉浮紧或缓,舌苔薄白。

冬季无汗,加麻*3克。春季无汗加葱白2根,淡豆豉6克,热甚加知母、淡竹叶各6克。痰多加橘红6克,瓜篓9克,黛蛤散6克。挟食加焦三仙、莱菔子各6克。

(2)风热止嗽汤(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6克,薄荷3克,荆芥穗、桔梗各6克,瓜蒌9克,*芩6克,甘草3克。

祛风清热,止咳化痰。

小儿风热咳嗽,症见咳嗽,发热或微热,有汗,咽干,扁桃体红肿,痰*稠,脉数,苔*或薄*。

咽部红肿明显加牛蒡子6克,大青叶9克。气粗,口渴,加生石膏15克,知母6克。鼻衄加丹皮、焦栀子各6克,白茅根15克。痰多加枳壳、莱菔子各6克。咳甚作呕,加枇杷叶9克,竹茹6克。大便干燥,加熟大*3克。

(3)积食止嗽汤(双解汤加减)

桔梗、枳壳、苦杏仁各6克,瓜蒌9克,*芩、陈皮、法半夏、茯苓、焦三仙各6克,甘草3克。

消食导滞,清肺和胃。

小儿食积咳嗽,症见咳嗽,作呕,口臭、痰稠,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脉滑数,舌苔*腻。

腹胀痞满,加厚朴、青皮各6克。口渴喜饮,加天花粉、石斛各6克。发热较甚,加知母6克,生石膏15克,川*连3克。烦躁、津少,加葛根、麦冬、知母各6克。潮热、汗多,加地骨皮、桑白皮各9克。大便干燥,加熟大*6克。小便短*,加车前草6克。滑石粉9克。

(4)暑湿止嗽汤(清肺汤加减)

苦杏仁6克,冬瓜仁、瓜蒌各9克,枳壳、桔梗、马兜铃各6克,连翘9克,姜半夏、茯苓、橘红、冬桑叶、鲜荷叶各6克。

治暑祛湿,止咳化痰。

小儿暑湿咳嗽,症见伤暑,咳嗽,痰多,倦怠,嗜卧,汗多,低热。脉濡缓,舌苔白腻。

气短、虚烦,加南沙参、麦冬各6克,五味子3克。咳嗽,咯痰不爽,加知母、川贝母各6克。腹胀,胸闷,加厚朴6克,大腹皮6克。小便*短,加木通3克,滑石粉9克。

(5)虚咳止嗽汤(紫菀汤加减)

紫菀、款冬花、南沙参、麦冬各9克,五味子6克,苦杏仁、茯苓、地骨皮各9克,甘草3克。

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肺虚久咳,症见咳嗽,咽干,潮热,自汗,咳嗽不爽,夜卧不安,脉虚大,舌红少津。

表虚汗多,加生*芪9克,白术、防风各6克,浮小麦15克。口渴,加天花粉、石斛各9克。纳差,加生稻芽9克,山楂肉6克。咳嗽不爽,加桔梗6克。

5.小儿哮喘惯用方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是在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颜面苍白,甚则出现青紫、喘憋、鼻翼扇动等症。

(1)麻杏石甘汤加味一方

炙麻*3克,苦杏仁6克,生石膏12克,*芩、金银花、连翘各6克,板蓝根9克,甘草、淡竹叶各6克。

辛凉解表,清热开肺。

用于发热,咳嗽有痰,烦躁不安,面赤唇红,无汗或微汗,舌苔薄白,脉浮数(相当于轻型)。

多汗加薄荷3克,桑叶6克,去麻*。咳甚加前胡、枇杷叶各6克。喘甚加葶苈子、莱菔子各6克。热甚加知母、栀子各6克。

(2)麻杏石甘汤加味二方

炙麻*6克,苦杏仁9克,生石膏18克,连翘、板蓝根、知母、栀子、鱼腥草、*芩各9克,甘草3克。

辛凉泄热,涤痰定喘。

用于高热不退,汗出,口干,烦躁不安,痰鸣气促,喘憋,颜面苍白,唇红,苔*,舌燥少津,脉急数(相当于重)。

喘甚、痰多,加紫苏子、葶苈子各6克。口渴喜饮,加天花粉、玉竹各9克。大便干燥、腹胀满,加熟大*、枳实各6克。

(3)生脉散加味

*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各9克,莲子心、石菖蒲、天竺*各6克,连翘8克,甘草3克。

扶正救逆,存阴开闭。

用于高热不退,痰鸣气短,喘憋,颜面青紫,精神委靡,四肢厥冷,胸高腹胀,二便失禁,舌赤,干燥无津,苔黑,或舌光无苔,脉散大。肺炎重症,还可能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昏迷、抽风、虚脱等症,根据病情作如下论治:清肺泻热:适用于温邪化热。高热持续或起伏,口干渴,烦躁不安,舌绛苔*,脉洪、滑、数。

(4)三*石膏汤加味

*连3克,*芩、*柏各6克,生石膏12克,板蓝根、大青叶各9克,知母6克,紫花地丁9克,赤芍6克,甘草3克。

开窍化浊:适用于热闭清窍。神识不清,昏迷,或妄言谵语,狂躁不安,舌苔*腻,脉洪数。方用清肺饮加减:生地*9克,生石膏15克,郁金、知母、栀子各6克,麦冬9克,石菖蒲6克,*连、*芩、薄荷各6克,甘草3克。

息风镇惊:适用于肝风内动。症见:抽搐,项强,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苍*或白,脉弦滑。钩藤饮加减:钩藤、天麻、清半夏各6克,白僵蚕9克,水牛角6克(先煎),连翘9克,干地龙6克,生白芍9克,生桑枝6克,甘草3克。

回阳救逆定喘:适用于心阳衰竭。症见:上盛下虚,高热气喘,四肢厥冷,汗多,舌尖赤,无津,脉虚大。方用参附汤加味:人参、制附片各9克,五味子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浓煎频服。

育阴潜阳:适用于气阴两虚。症见:精神委顿,面色青灰,两颧淡红,四肢厥冷,气急鼻扇,出冷汗,舌尖红少津,脉细数。方用复元汤加减:红人参、制附片各6克,熟地*、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鳖甲各9克,炙甘草、知母各6克。

(5)清和汤加减

南沙参9克,麦冬6克,青蒿9克,*芩6克,生稻芽9克,知母6克,桑白皮、地骨皮各9克,甘草3克,枇杷叶9克。

滋阴益气,清肺和胃。

用于小儿肺炎在恢复期,由于体质较弱,余热未尽,症见:低烧潮热,久咳不止,或纳差消瘦,脉细数,舌淡少苔。

6.麻杏石甘湯加味

炙麻*3g苦杏仁9g生石膏15g金银花9g连翘9g桔梗9g生甘草3g芥穗6g

辛温解表,佐以寒凉

汗多加冬桑叶9g生麦芽9g,咳甚加前胡6g枇杷叶9g,热甚加*芩69知毌6g

7.五虎湯加味

炙麻*4.5g苦杏仁9g生石膏15g生甘草4.5g细茶叶9g连翘12g*芩9g知母9g生稻芽15g

重证肺炎,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广痰鸣气促,喘憋,颜面芲白,唇红、苔*、舌燥少津,脉数急。

喘甚痰多加青黛3g海蛤粉12g;烦躁不安加生栀子9g川石斛9g;大便干腹胀滿加熟大*6g枳实6g

8.*连解毒湯加味

*连6g*芩6g*柏69栀子6g人参(或生晒参红参)9g生石膏知母9g甘草9g粳米15g

高热持续或起伏,口干渴,咽干,烦躁不安,短气,舌绛苔*,脉洪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