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师讲记middot上士道第三期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广论原文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惟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

己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辛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癸一、发菩提心是唯一入大乘之门

癸二、菩提心是佛功德法的种子

辛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

如《华严经》里边讲:善男子,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种子。我们对此应当获得定解,因此接下来再对菩提心作细致的解释。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

宗喀巴大师把菩提心作了一个比喻。比如水、肥料、温度、土壤,这些和稻谷的种子合在一起就是稻芽的因,如果不是稻子,而是和小麦、大豆等各类的种子结合,就会变成小麦芽、大豆芽等芽苗的因。所以说水肥、温度和土壤是稻子、小麦、大豆等各类种子发芽的共因。

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

比如小麦的种子无论遇到任何缘,也终究不会成为稻芽的因,因此只能是麦芽的因。所以说小麦的种子是造成麦芽和其他芽苗不同的原因。可见种子是不共的因。而麦子所用到的水分、肥料、土壤、温度等也都变成麦芽的因了。

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对于芽苗来讲,种子是不共同的因,水、肥等都是共同的因。同理,在长出佛芽的因中,无上的菩提心就好比是种子,如果没有菩提心的种子,就长不出来佛果的芽。菩提心是成佛不共的因,而解空的智慧就像是水、肥等,是声闻、缘觉、佛等三种菩提共同的因。如果解空的智慧与声闻的种子、缘觉的种子、佛的种子相合,就会分别长出声闻果的芽苗、缘觉果的芽苗、佛果的芽苗,所以说解空智慧是三种菩提果位的共同因。

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

所以在《上续论》里也用一个比喻来讲:信解大乘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是种子,智慧是能生佛法的母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菩提心就像是父亲,或者是父亲提供的种子,而通达无我的智慧犹如母亲,只有菩提心这个父亲遇到无我智慧这个母亲,才能生出佛陀果位的孩子。

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就如同父亲的种姓决定孩子的种姓一样,假如父亲是个藏族人,那么所生的孩子必定是藏族,绝对不会生出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因为按照藏地的习俗,孩子的民族与父亲相同。在汉地孩子也多数随父亲的姓。反之,母亲若是藏族人,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藏族,如果母亲与汉族人结婚,生出的孩子就是汉族,与蒙族人结婚,所生的孩子就是蒙古族。所以父亲是不共同的因,而母亲是共同的因。同样,菩提心和空性智慧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位小乘人证悟了空性智慧,那么这个智慧就是属于小乘的智慧;如果是大乘人证悟了空性智慧,则成为大乘的智慧。其实智慧是一样的,只是要看是什么人拥有它。而菩提心,如果是声闻生起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缘觉生起菩提心,当下也是菩萨。所以说菩提心就像父亲,不管与谁在一起,所生的孩子都随他的民族、种姓。就是说,不管是谁生起了菩提心,他都是大乘种性,都是大乘人。虽然还是凡夫,但如果发菩提心了,就已经成为菩萨、成为佛子了。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惟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龙树菩萨说:诸佛、缘觉以及声闻,不管是哪一乘的人,最后一定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来解脱。解脱道只有般若波罗蜜多,决定没有其他。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也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母亲,是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孩子共同的母亲。所以“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也就是说,不能从空性智慧来判别是大乘还是小乘,而是从菩提心和广大的菩萨行来分别、判定。因为空性智慧是大、小乘共有的,小乘声闻、缘觉都有这个空性智慧,但是他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所以说要用菩提心和广大的菩萨行来分判大、小乘。

《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

在《宝鬘论》里面说:在声闻乘的教法里面,没有说到菩萨愿、菩萨广大行和菩萨的回向,怎么能成为菩萨呢?这是说大、小乘不能从见解上来划分,而是应当从行为上来区分。这是至关重要的。

大乘的愿、行及回向与小乘的肯定不一样。大乘的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面对多少难行苦行都不退心。即使在好心帮助众生的时候,受到恶意的回报,也不会因为众生难度而退心。这些菩萨们一生当中不是自己在讲经说法,就是在听其他菩萨讲经说法,永不停歇地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修行,从不懈怠。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菩萨们如果不为众生讲经说法,或者遇到些磨难就退失道心,那就真的堕到小乘去了。所以我们入大乘门就要发大愿、行广大行,将所有善根全部回向上师三宝资粮田,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回向无上菩提!

卷八第6课《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上士道(上):20页—23页

学员:清静

这节继续学习上士道次第修心的内容,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进入大乘必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进入大乘唯一的门);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心要怎么转变才能生起菩提心,即发菩提心的次第);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只有发心还不够,在发菩提心之后,还须践行菩萨道,即度化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分二:开显大乘之门;精勤修习菩提心义利极大。其中:开显大乘之门,分三:一、发菩提心是唯一入大乘之门;二、菩提心是佛功德法的种子;三、须殷重修习菩提心。二、菩提心是佛功德法的种子前面我们学习了:无论因般若乘还是果金刚乘,只要入大乘门必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这节接下来学习: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是无上菩提的不共因的道理。(一)引用《华严经》教言论证:如《华严经》里边讲:“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我们应当对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种子的这个道理获得定解。(二)以比喻推理论证:为什么说“菩提心是佛法的种子”呢?1.芽苗的比喻1)植物芽苗的共因:比如水、肥料、温度、土壤,这些和稻谷的种子合在一起就是稻芽出生的因;而和小麦、大豆等各类的种子结合,就会变成小麦芽、大豆芽等芽苗出生的因。所以说水肥、温度和土壤这些是稻子、小麦、大豆等各类种子发芽的共因。2)植物芽苗的不共因:比如小麦的种子无论遇到任何缘,也终究不会成为稻芽的因,因此只能是麦芽的因。所以说小麦的种子是造成麦芽和其他芽苗不同的原因。可见种子是各种芽苗的不共因。3)佛芽的共因和不共因:对于芽苗来讲,种子是不共同的因;水、肥等都是共同的因。同理,在长出佛芽的因中,菩提心如种子,是成佛不共的因;而解空智慧就如水、肥等,是声闻、缘觉、佛等三种菩提共同的因。无上的菩提心就好比是种子,如果没有菩提心的种子,就长不出来佛果的芽;而解空的智慧与声闻的种子、缘觉的种子、佛的种子相合,就会分别长出声闻果的芽苗、缘觉果的芽苗、佛果的芽苗,所以说解空智慧是三种菩提果位的共同因。2.父母的比喻1)《上续论》的比喻:“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信解大乘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是种子,智慧是能生佛法的母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菩提心就像是父亲,或者是父亲提供的种子,而通达无我的智慧犹如母亲,只有菩提心这个父亲遇到无我智慧这个母亲,才能生出佛陀果位的孩子。2)藏汉等种姓的比喻:如同父亲的种姓决定孩子的种姓一样,假如父亲是个藏族人,那么所生的孩子必定是藏族,绝对不会生出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因为按照藏地的习俗,孩子的民族与父亲相同。在汉地孩子也多数随父亲的姓。反之,母亲若是藏族人,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藏族,如果母亲与汉族人结婚,生出的孩子就是汉族,与蒙族人结婚,所生的孩子就是蒙古族。所以父亲是不共同的因,而母亲是共同的因。3)菩提心如父、空性慧如母:如果一位小乘人证悟了空性智慧,那么这个智慧就是属于小乘的智慧;如果是大乘人证悟了空性智慧,则成为大乘的智慧。其实智慧是一样的,只是要看是什么人拥有它。而菩提心,如果是声闻生起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缘觉生起菩提心,当下也是菩萨。所以说菩提心就像父亲,不管与谁在一起,所生的孩子都随他的民族、种姓。就是说,不管是谁生起了菩提心,他都是大乘种性,都是大乘人。而空性智慧如母亲一样,不能决定大小乘的种姓。4.龙树菩萨教言:诸佛、缘觉以及声闻,不管是哪一乘的人,最后一定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来解脱。解脱道只有般若波罗蜜多,决定没有其他。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即空性智慧。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母亲,是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孩子共同的母亲。所以不能从空性智慧来判别是大乘还是小乘,而应从菩提心和广大的菩萨行来分别、判定,没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5.在《宝鬘论》里面说:在声闻乘的教法里面,没有说到菩萨的大愿、菩萨的广大行和菩萨的回向,怎么能成为菩萨呢?这是说大、小乘不能从见解上来划分,而是应当从行为上来区分。这是至关重要的。洛桑陀美上师开示:大乘的愿、行及回向与小乘的肯定不一样。大乘的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面对多少难行苦行都不退心。即使在好心帮助众生的时候,受到恶意的回报,也不会因为众生难度而退心。这些菩萨们一生当中不是自己在讲经说法,就是在听其他佛菩萨讲经说法,永不停歇地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修行,从不懈怠。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菩萨们如果不为众生讲经说法,或者遇到些磨难就退失道心,那就真的堕到小乘去了。所以我们入大乘门就要发大愿、行广大行,将所有善根全部回向上师三宝资粮田,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回向无上菩提!

感恩上师三宝的加持,愿一切吉祥!

《广论》学习报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