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
在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晾晒场
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的1台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
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稻谷烘干作业
伴随着机器轻快的运转声
一车车刚刚收割的稻谷被缓缓运送到烘干机里
进行烘干归仓
↓↓↓
走进晾晒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装满玉米的农机在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晒场来回穿梭,院内金灿灿的玉米堆成了山,旁边一座烘干塔巍然矗立,不停地运转着。随着一辆辆满载着沉甸甸玉米的农用车缓缓驶入,一场高效、有序的稻谷烘干作业随即展开,经过15—18个小时烘干后,一粒粒干燥饱满的玉米便重获新生,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烘干塔已经投用几天了,每天可烘干玉米吨。”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兵笑呵呵地说,“今年雨水多,导致粮食湿度太大,烘干塔建成以后,村民不用再看老天‘脸色’晒粮了。”
相较于传统晒谷方式下的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及受天气制约的困境,机械化烘干为农民们带来了福音。今年阴雨连绵的天气常让粮食面临生芽霉变的危机。如今,烘干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实现了粮食干燥的自主掌控。红星村的种粮户韩国金今年种了亩地的玉米,产量30余万斤。虽然玉米大获丰收,但收储的问题着实让他为难,今年雨水颇丰,更是头疼晒粮事宜。“这烘干塔建好是真方便,价格也公道,才3分钱一斤。”韩国金告诉记者,如果采用传统方法晾晒,人工成本支出大、效率低不说,晒谷所需的场地也是一大难题,再加上天气多变,碰上下雨天,稻谷便会生芽、霉变,造成不小的损失。今年有了粮食烘干塔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土地、人工等生产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以前晒在马路上带来的泥土、砂石、杂物等污染,保证了粮食的品质安全。
红星村作为传统农业种植村,现有耕地亩,其中种植小麦亩,玉米亩,粮食连年丰收,传统的人工晾晒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需要。为彻底解决农户粮食晾晒难题,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今年,红星村盘活闲置的15亩土地,申报项目资金建设修建晒场一座,配套烘干塔,项目总投资万元。
10月初,随着村里玉米进入收获期,红星村标准化、规模化的晒场以及配套烘干塔正式投用,为周围群众提供低于成本价的粮食加工服务,全面提高农产品的晾晒效率,降低晾晒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这标志着红星村粮食生产已实现了耕、种、收、烘等全程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据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兵介绍,晒场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又撑起了村集体的“腰杆子”。
今年以来,金贵镇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争取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建设红星村晒场、保南村乡村创业就业帮扶基地、江南村集采集配中心、潘昶村冷链加工等13个产业类项目,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