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为美食多款美味等你来尝 [复制链接]

1#

无为的美食世界丰富多彩,不仅限于传统的板鸭、月饼和米糖。单是那金黄的板鸭,就让人回味无穷;而月饼的甜美与米糖的香醇,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此外,还有别具特色的单芽稻粑粑、炒焦面,以及火盆烧烤,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与满足。谈及芽稻粑粑,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村人往往都曾品味过它的美味。在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农民们将发芽的稻谷播撒在田野间,而总会有些许剩余。这些剩余的发芽稻谷,经过人们的巧手处理,变成了独特的美食。他们将稻谷洗净晒干,再通过石磨磨成细腻的面粉。接下来,只需简单和匀,便可制作出一个个诱人的圆饼。当这些圆饼贴在煮饭的大铁锅内时,随着饭香的四溢,芽稻粑粑也渐渐熟透。刚出锅的芽稻粑粑,一面焦黄一面淡黄,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轻轻一咬,糯糯的口感、甜甜的滋味以及那股清新的稻芽香便扑面而来,让人回味无穷。

同样,春夏之交也是乡村孩子们期盼炒麦面的时候。新收获的小麦经过洗净晒干后,在大铁锅里炒熟,再经石磨磨成粉末,便成了香甜的炒麦面。其吃法多样,无论是干吃、冲成糊状还是拌稀饭,都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小时候常因贪吃而呛得满脸通红,或是把碗舔得干干净净。那独特的香味,源自于新收获小麦的清香、大铁锅的炒制、石磨的细腻磨制以及麸皮的保留。这样的原汁原味,在市场上难以寻觅,更难以替代。往昔的冬季,无为的天气比现今更为严寒。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家庭普遍贫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衣物都穿得相对单薄。因此,几乎每家每户都生起了火盆。当孩子们在火盆旁取暖时,他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美食的影子。

火盆的底料通常是瘪稻谷或干牛粪,尤其是以干牛粪为底料的火盆,更是理想的烧烤工具。孩子们会巧妙地拨旺火苗,随后找来黄豆、蚕豆、扁豆等食材,直接置于红彤彤的火灰之上进行烧烤。尽管被烟熏得泪流满面,但他们依旧全神贯注地盯着火盆中的佳肴。特别是烤蚕豆的场景,堪称“惊天动地”!在烤制过程中,突然间一个炸响,火盆内的灰尘四起,兄弟姐妹们纷纷忙着寻找。有时因火势太旺而未能及时捡起,眼睁睁地看着美味化为青烟,但他们并不气馁,耐心等待下一个美味。

当缺乏理想的烧烤食材时,孩子们会抓来一把稻谷,直接爆出稻花享用,同样吃得津津有味,嘴角边甚至沾上了黑灰。就这样,在寒冷的冬天里,兄弟姐妹们常常围绕着火盆,争争吵吵、抢着、吃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季。

当然,那个年代孩子们眼中的美食远不止这些。撕去外皮的野蔷薇嫩头、红得诱人的楮树果以及涩中带甜的棠梨等,都是他们那个年代难得的美味。如今,这些美食大多只能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让他们时常回味。家住无城镇濡北山庄小区的马女士,近日忙着为即将临产的女儿“囤货”。她特地前往牛埠镇搜街,选购了大量手工米面。“这些手工米面对产后调养身体大有裨益。”马女士解释道,她在北方打工多年,很少能品尝到家乡的米面,因此决定多囤些,等女儿坐完月子再带些回去。“一年到头不吃米面,还真是挺想念的!”她笑着说道。

吃米面是无为沿江及西南一带的民俗传统,无论春夏秋冬,老少皆宜。对于本地妇女而言,“坐月子”时更是首选米面作为调养身体的食品。手工米面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要精选大米品种,如上等的籼米和糯米,经过浸泡、磨糊、蒸制、晾晒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香美的米面。

食用前,只需将适量的米面用清水泡软3至4个小时,再加入鸡汤或荤汤煮制,其味道香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尽管手工米面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且易断易碎,但正是这一道道考究的工序,才彰显了无为人含蓄、淳朴、珍惜大自然馈赠的传统风情。米饺,这一南方特色名点,以其独特魅力在众多南方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以大米为皮,五花肉为馅,色泽金黄、脆而不焦,每一口都充满了酥香与鲜美。在无为县城二街的那家开了十多年的早点店,米饺更是成为了当地人的最爱。记者有幸品尝,果然名不虚传。

面要炒得好,馅要调得好,油要炸得好,这是王老板制作米饺的秘诀。他精选上等大米,经过特殊工艺炒制,使得面皮酥脆;再搭配精心调制的五花肉馅,加入巢湖白米虾、葱花等独特调料,让米饺更加鲜美可口。炸制过程中,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炸制使得米饺外表金黄、香脆诱人。

尽管做米饺的过程辛苦且劳累,但王老板夫妇却乐此不疲。他们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起床忙碌,无论春夏秋冬都坚守在厨房里。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让他们不断探索口味的至善至美,最终将米饺打造成无城百姓早餐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的米饺已经吸引了城里多家酒店慕名前来品尝,甚至将其作为招牌菜推出。一笼小笼汤包,一碟香醋,便能唤醒无为人慵懒的睡意,为新的一天注入满满的生活气息。漫步在无为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每家小笼包店的客座率都极高,桌上的汤包冒着热气,香气四溢。人们边品尝边交谈,享受着清晨的悠闲时光。

“制作汤包的过程相当繁琐。”在一家包子铺中,面点师傅刘老板分享道。他凭借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使小笼包在传统制作基础上更加完美,生意也日益兴隆。刘老板对美味的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从食材选料到面皮制作,都力求精益求精。

“我们用传统老面和面,加入少许苏打,这样蒸出来的包子皮更加筋道。”刘老板介绍道。他们每天早上6点开门营业,到10点半左右汤包便售罄。馅料是前一天准备好的,使用基本调味品,绝无添加剂。每笼包含8个汤包,售价10元,份量十足。每天早上能卖出多笼,深受当地人喜爱。

上乘的小笼汤包选用优质面粉和精细选料,经过小笼蒸煮,呈现出南方的独特口味。其特点是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即满口鲜汁且味鲜不腻。蒸熟后的包子呈半透明状,晃动时汤汁隐约可见。品尝时先咬开小口吸出汤汁再慢慢享用,搭配香醋更显美味爽口适宜老少。吃一种美食,往往能影响一天的心情。因此,早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无为人的早餐从不马虎,他们善于将简单的食材变为美味的佳肴,从而影响一方的饮食习惯。例如,襄安的馄饨就备受当地人喜爱。

在无为的襄安镇,馄饨店随处可见,几乎每家早点铺子都以馄饨为主打。其中,葛记馄饨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食客。这家老字号店铺虽然不起眼,却凭借一碗普通的薄皮小肉馅馄饨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汤水清澈,仅以胡椒粉调味,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葛记馄饨的魅力源自其30多年的坚持。多年前,为了养家糊口,葛老板兄妹创办了这家馄饨店。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襄安人对于馄饨的喜爱,于是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们的美食之旅。如今,葛记馄饨已成为无为地区的美食名片,其美味不仅传承在每一碗馄饨中,更体现在葛家人的和睦亲情中。

如今,葛记馄饨在无城也开设了分店,虽然“分家”了,但味道依旧,亲情也一如既往。一碗6块钱的馄饨,搭配几个点心,即可满足人们对早餐的期待。其美味久久回味,为食客们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可以说,是襄安人对馄饨的热爱成就了葛记馄饨;而葛记馄饨的美味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馄饨的喜爱。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黄姑老街的一条不足5米的窄巷尽头,坐落着一家名为“赵家达作坊”的两层小楼,这里正是我们探寻美食的所在。赵氏纯手工香干,以其独特风味,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

赵老板,作为赵氏香干的第三代传人,肩负着传承与发扬的重任。他的爷爷在清嘉庆年间便开始摸索香干的制作工艺,而他的父亲则在解放后成立了小油坊并开始贩卖香干。尽管改革开放后,赵老板才真正习得制作香干的手艺,但他在生产队中的小规模制作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于是,在这条老街的深处,他寻得了专门制作香干的地方,开始售卖纯手工制作的香干。

香干虽小,制作却是一门大学问。从挑选优质大豆到手工磨制、煮浆、过滤等繁琐步骤,再到家传工艺的卤制、烘烤,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与耐心。每天早上两三点,赵老板夫妇便开始忙碌起来,确保开门营业时能有新鲜的香干供应顾客。

小作坊虽简陋,却弥漫着浓郁的豆香。赵老板自豪地拿起一块洁白的香干介绍道:“我做的香干坚持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初尝味道淡雅,但细嚼之下却满口留香,这就是大家喜欢来这里购买的原因。”由于品质上乘且供不应求,赵老板的香干每天都会销售一空,许多老顾客更是专程前来品尝。如今,赵老板已经守护这个作坊近40年,他与妻子每日共同投入斤左右的豆子,手工制作香干。尽管生意兴隆,他却未曾想过扩大规模。“香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纯手工制作,若大规模生产,将失去其独特风味。”尽管如此,赵老板仍不免流露出担忧,“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孩子们似乎并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他们觉得太过辛劳。或许,这个作坊最终难以传承下去。”中国人对“老”字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对食物的热爱上。在无为市石涧镇福路社区,有一碗远近闻名的老鹅汤,被誉为“喝罢三口老鹅汤,食尽三珍味未奇”。这里的董老板,作为地道的“原住民”,凭借其高超的煨汤技艺闻名遐迩。

制作一碗好汤,选材至关重要,只有两年以上的老鹅才能保证汤品的鲜美。董老板现宰现做,确保了福路老鹅汤能保留原汁原味。他技艺精湛,如同“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宰杀后的老鹅,除了舌、肠、血被巧妙利用外,其余部分均与鹅肉一同炖煮。无需过多添加调料,鹅肉本身的鲜美便足以打破烹饪的壁垒,轻松征服万千食客。

起锅后的老鹅汤,撒上刚采摘的香葱,既淡化了汤汁的油腻,又增添了小葱的清香。一盆端上桌,褐红纤维清晰的鹅肉、金黄油花浮动的汤水、翠绿香葱点缀其间,色泽诱人。品尝时,那原汁原味的汤汁顺着舌尖、喉咙、食管缓缓流下,令人回味无穷。若此时再配上一片油锅巴,脆软的锅巴吸满肉汤的鲜美,口感脆中带软,简直可以颠覆你对美味的认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