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帝内经稻谷和它的秸秆,都有独特气机 [复制链接]

1#
#秋日生活创作季#

那时候还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都还吃不大饱饭,更别提有什么酒一类的饮料了。

但先知黄帝就给了岐伯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我们用自己吃的五谷来做成汤液或者醪醴(酿酒),会怎样?

作为黄帝的老师,当然是无所不知的,很容易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想要酿酒,就必须用稻米来当原料,用稻禾的秸秆烧火,这样酿造出来的酒就是最好的。

岐伯还进一步解释了原理,因为稻米的气是最完备的,而稻谷的秸秆又是很坚劲的。

但黄帝抱着一颗无所不疑之心,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他认为岐伯说的还不够深入,不能够说服自己。

岐伯只好继续解释,说稻谷禀受天地的和气,生长在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才能得到最完备的气机。而稻谷的收割时机也在秋天,所以它的秸秆也最坚实。

这个解释显然得到黄帝承认,但他还有很多疑问未能解开。

他说在上古的时候,很多有学问的医生也曾经酿造过汤液和醪醴,但他们虽然酿造出来了,却只是收藏起来根本不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远古大医之所以酿造醪醴,目的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以备不测。因为上古时期人们身心康泰,几乎很少生病,而治病的汤液和醪醴基本都没有用武之地。

但到了中古代,人们的养生之道式微,身心比较虚弱,受到外邪侵袭生病的几率增加,所以才需要进食一些汤液和醪醴。

黄帝点了点头,却又问现在的人虽然进食了汤液醪醴,但还是不能治好病,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岐伯很严肃地回到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期不一样了,现代人生了病,一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针灸砭石,才能治愈。

黄帝很不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如果到了形体弊坏,气血衰竭的地步,就基本是药石枉效的地步。

岐伯的解释很简单,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之故。黄帝对岐伯说的这个原因很感兴趣,希望他能进一步解释。

岐伯说,针石治病也只是一种方法,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开始散越了,一个人的志意散乱,已经不是针石这样的方法能恢复的,因为神气不起作用,病就不能好了。

精神败坏、神气离去,荣卫已经到了不可恢复的地步,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情况。

岐伯还说,之所以发展到这个程度,主要就是不懂得养生之道,也不知道控制自己的嗜好与欲望,忧愁患难无边无际,都会导致人营血枯涩。卫气散发,最终导致人的神气消亡,到了这个程度,针石的方法已经无能为力了。

黄帝说,当病情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难把握到其中的变化,但人之所以会生病,总离不开外邪从皮肤入侵,这就是表证。但医生一看就说是“已病”,发展和预后都很差,针石不能愈,汤药不能到达病所。

而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懂得法度,操守术数,和病人的关系也亲密无间,甚至能听得到他们的声音变化,于是就能看到他们容貌上的改变,但还是治不好病,是不是耽搁了最早的治疗机会呢?

岐伯瘪了瘪嘴说,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患之间不能通力合作,病邪就不能被医生制服的缘故。

黄帝说,有的病是从肌表腠理甚至毫毛开始,有的则是因为脏腑的阳气衰竭,最终导致水气充溢皮肤,身体阴气偏盛,独居于内,阳气外耗,便会出现形体浮肿,甚至连以前的衣服都不能穿了。

从四肢又影响到内脏,阴气格拒于内,水气驰张于外,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岐伯对黄帝做了个长揖说,想要平复水气,就当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轻重,去除体内的积水,让病者自己稍微运动,这样能帮助阳气畅行。

同时适当多穿点衣服,这样能帮助体表的阳气,使得凝聚的阴气开始松动散开。

然后配合针刺的方法,直接从肿大的地方去掉水气,就能恢复原来的形态了。

而用发汗、利小便、开汗孔、利膀胱这些方法,都能使阴气平复,五脏充满阳气,同时输布全身,这样就能疏通五脏的郁积。

如果到了这一步,身体的经气就能自己生成,人的形体也逐渐恢复强盛,骨骼肌肉保持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