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你的童年记忆中,有没有过这样一只独特“水桶”或者说“笋桶”呢?它有两只长“耳朵”,配有担子。水桶类型多样,有的只有一只“耳朵”。只有一只耳朵的水桶只负责舀水,一般放在水缸中……这个季节,你家里的餐桌上,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一道时鲜菜“炒竹笋”?先将油练至冒烟,然后将剥好的个蒜、干辣子包放到油锅中煎炒。待香味溢出,可将已事先清洗并且已经切片的笋片放入锅中。大火炒至脆黄,加入干腌菜。等笋味与干腌菜的味道充分融合便可起锅入盘,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时鲜菜“炒竹笋”便成了。而在我的印象中,在这个季节里常常想到的是一片竹林。林海边有乘凉的奶奶,奶奶或在扎竹扫把、或在捡柴、或在等待归家的我们……我的家在明光,家门口有一片竹林。竹林常年郁郁葱葱,夏日里天气炎热,我喜欢约上奶奶,带上两只雪糕到竹林边上乘凉;亦或带上一条椅子,一卷书籍,一个人到竹林边消磨一下午的时光;还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戴上草帽,在林边睡个午觉。闷热的空气,经过竹林,都变得温顺凉爽了…..家门前的竹园,是块宝。春日生笋,可食;夏日可乘凉;等秋来,又可将竹砍下,编篱笆;冬天还可将晒干的竹,当柴烧。竹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做建筑材料,也可做许许多多的用具。认真仔细回忆起来,从前家中大部分的用具确实都用竹做成。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竹的使用率也慢慢减少了。很多竹具,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晒笆:需要专业人员“打”的才好。编晒笆一般需要祖传手艺,普通人编的不一定好。记忆中丰收季节晒笆里晒的常常是粮食:玉米、麦子、稻谷。奶奶心情好点时候,也可能晒的是柿饼。现在晒笆已经并不常见了。现在的人家,院里大多铺上了火山石。再晒粮食作物,已直接倒在火山石上晒了。海簸:目前已是十分少见,我找遍大半个寨子想拍张照片都没有找到。可能将来这件物什只会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吧?说起海簸,在写这段文字时,我问旁边95后的小姑娘:“知不知道什么是海簸?”她一脸茫然,不识此物。海簸是从前没有打谷机、收割机时每家每户必备收谷子的工具。时代变迁,机械化水平提高,海簸确已十分难寻。用竹编一个海簸,工艺繁琐,耗时良久。我记得从前长辈们爱说“灌谷子”。为什么说“灌谷子”呢?现在回忆起来,应是要在大海簸里,不停地拍打稻谷。谷穗才能全部掉落到海簸中。筲箕:最初写这两字时,我只能用拼音代替。还是后来查了字典才能写出。记得小时候,家里煮“蒸子”饭,用的是土灶大锅。米至五分熟时起锅,就是用筲箕稀释出米汤,再用“蒸子”蒸熟。筲箕是最需精心爱护的,每次用完,需在清水中浸泡十分钟,便于清洗夹缝中的米粒。清洗干净后需晾干,以待下次使用。若哪天不洗筲箕,再煮饭时发现,可是要挨奶奶骂的。刷竹:洗涮的好帮手。洗大铁锅、洗蒸子、洗筲箕。都必须要用到刷竹。刷竹仅用一节竹做成,可这节竹需要精挑细选。不能太嫩,不能太老。做刷竹得慢工出细活。我家掌握做刷竹工艺的有奶奶和大姑妈。奶奶年岁已高,渐渐只有大姑妈掌握独门绝技。每次她回家来总做下几把刷竹,让我们常常能用到。刷竹也是目前竹具当中使用率最高的了。竹筛子:可筛的有很多。筛麦子、筛荞、粮食类一律可筛。仔细翻遍家中,火筒(吹火)、火夹、竹篮、箩、吊箩、簸箕、粪箕等等。仍在使用的竹具依然很多,正因为有这个竹园,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打谷机收割机代替海簸;钢丝刷代替刷竹;小鼓风机代替火筒。这些竹做的老物什被替代的越来越多。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们会彻彻底底的消失吧......时光逝去,出门在外的我已不能常常回到家中看到这片竹林。可家门前的这片竹园却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许是因为这片竹园承载了太多。它承载着我对奶奶的思念;对家的眷恋;还有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旧时光......来源:腾冲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