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篅条的多样用途与故事
篅条的多样用途与故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篅条不太了解,即使是在农村长大的也不一定都认识它。过去,文学作品里经常提到篅条,但它的俗名并没有标准的拼音,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存在。受凉席中的“篾席”一词启发,我尝试将其命名为“篾条”,虽然有些偏离实际,但编辑和读者似乎都默认了我的这种说法。
曾经,我以为“茓子”就是指的篅条。词典中解释,“茓子”是一种用高粱秆、芦苇等材料编织的狭长粗席子,可以围起来储存粮食。然而,“?”字并没有简体,它与“??”是异体字,都读作mí,意为竹篾。但这里有个疑问,因为实际上,“茓子”的材料并非真正的竹篾,而是高粱秆和芦苇。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粮囤外围的芦席,或许就是北方人所称的“茓子”。在阅读方言作品时,我常常遇到一些只有读音而无对应字词的词汇,这时我便用同音字替代,并在括号中注明。最近,我在查阅本地镇志时,发现“传统农具一览表”中储藏类里提到了一个名为“栈条”的农具。查阅词典后,我了解到栈条,也被称为稻社,是农村中用于栈存谷物的一种农具。在晒谷物或轧米时,人们会用栈条围成圈来临时存储谷、麦、米等,待这些粮食装入袋子或米囤后,栈条便被拆除。
然而,在冥冥之中,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更合适的字来描述它。最近,在阅读中我偶然发现了“篅”这个字,它的读音与方言高度相似,从字形上看也更为恰当。篅,单个字解释为竹制圆形的谷仓。而篅条,则是吴语中的一种说法,指的是用竹篾编成的长条状物,通常盘在粮囤边上,用于存放粮食。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篾匠,他平日里照常务农,但在农闲时,他也会编织各种竹制品,如篮子、箩筐、筛子、凉席等。他还会编篅条和笸圞等大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竹篾的质地和厚度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竹篾可以分为几层,其中带皮篾青的质地最为坚韧耐用,常用于编织筲箕、篮子等;而二青则次之,常用于编织蚕匾、畚箕等。在编织篅条时,老竹匠会选用本地燕竹作为材料,经过开料、剖篾、裁篾等工序后,再利用自制的竹尺进行度量并夯拍。每添加一根篾片后,都会用竹尺进行挤拍以确保其均匀度。最终,一块长方形底板会逐渐延伸成我们熟悉的篅条形状。过去,每家农户都必备篅条。小时候,一条篅条的价格大约是5元,这相当于农民一个月的工分,足以见得其珍贵。篅条通常长达七八米,宽一米,既作为晒具又作为容器使用。虽然它一年中使用的次数不多,但却是农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春夏之交,当自留地上的雪里蕻收获时,农户们会将其整棵摊在篅条上晒干,然后进行腌制。这时,每家每户都在忙碌地晒菜,篅条往往不够用,筛子、匾子、笸圞等都被派上了用场。腌咸菜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持续数日的高强度劳作。无论是春腌雪里蕻还是秋腌青萝卜,都是农家在青黄不接时的重要补充,也是一年到头佐粥的必备佳品。
篅条在使用后需要洗净晒干并妥善卷起存放。当新麦米上市时,农户们会将其淘洗后晒干,再送到加工厂磨面。这时,篅条就不能直接摊在地上了,需要用木梯架起。然而,鸡鸭鹅和麻雀常常会飞过来啄食麦米,给看守带来不小的挑战。有时,麻雀甚至会跟人玩起捉迷藏,主人动真格了操起大笤帚驱赶时,却不小心把篅条打翻了。这个小小的插曲后来竟然演变成了“打翻篅条”这个成语,形容惹上麻烦或小灾难。
农家院场通常是泥地,条件好些的会铺砖场。麦米带着皮重新淘洗时,往往让人白费功夫。而黄豆、蚕豆、高粱米等还好处理一些。如果晒的是糯米,那就麻烦了,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收拾干净。有时肇事者并非麻雀,而是惹厌的大公鸡。它们围着篅条转悠,美食看得见却够不着,于是积蓄力量突然冲向篅条,踹翻了凳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一阵莫名其妙的大风,把篅条掀翻在地。晚稻收割后,田埂上临时堆放着未脱粒的稻垛,而农户们则忙着进行秋播。随着冬季的临近,这些稻垛才被移至打谷场进行晾晒。晒干后的稻谷,在经过筛选和飏净后,会先交公粮,然后才是农户们的余粮。对于那些在青黄不接时期可能借过麦米或早稻米的家庭来说,这一茬的口粮至关重要。
口粮分为三部分:基本口粮按人头平均分配,无论青壮、耄耋还是新生儿,每人都能分到约斤;按劳分配的粮食与工分数挂钩,每工分大约能分到3两;此外,还有肥料粮,根据生猪出栏数进行分配,因为猪圈灰是集体作基肥的重要来源。
对于四口之家来说,新米总量能达到多斤。家中早早腾出地方,放下竹匾,围上篅条,就等着碾米船回来。女人和孩子们守在囤边,期待着新米的到来,而男人们则负责挨家挨户送米。新米白晶晶的,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这米香之中。
然而,篅条囤米的时间并不长。清理干净草窠和缝隙中的米串串后,母亲会用竹筛筛米,将米糁、糠屑以及未开砻的谷粒和细小杂物一一拣出。经过这样的处理后,新米才能安心收入草窠中。
此外,农家还会用篅条为小鸡、小鸭或小鹅围一个临时的圈场,防止它们乱跑或被猫狗伤害。食盆里放着切细的青菜叶、莴苣叶和米糠,供小家伙们享用。这样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农家生活的气息和乐趣。篅条在完成其临时使命后,也会逐渐显现出其使用寿命的尽头。这不仅仅与其原始质量有关,还受到使用方式和保管条件的影响。一旦篾条断裂,小孔频现,或边沿受损,麻线脱落,这些小破小损可能尚可修补。但若是病入膏肓,无法修补,那么重新打造一条新的篅条或许更为明智。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家逐渐减少了农田的耕种。如今,他们仅在屋前屋后种植一些蔬菜,以满足日常需求。而那些大型农具,如篅条、笸圞、箩筐等,如今只能在农具陈列馆中见到实物,或是留在地方志的表格中,记录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