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盐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我国盐碱地的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而且质量总体不高。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向盐碱地要粮食呢?眼下正是抓农时,开展秋收的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看着眼前这一片片金黄的水稻,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农人”正在通过科技手段等高效治理模式,向盐碱地要粮食产量,经过不断的改良试验,他们管理的多亩盐碱地里飘出了稻谷香。位于渤海湾北岸的唐山市海岸线长约.7公里,南部和西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历史上便是滩涂盐碱地。唐山市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曹妃甸、丰南、乐亭、滦南等沿海地区。85岁的刘东波以前在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工作,是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每年水稻收获的时候,他都要到农场的田间地头转一转。刘东波老人工作过的柏各庄国营农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为改造盐碱荒滩,开始创建以水稻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向盐碱滩要耕地、要粮食。盐碱地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强调,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小京:“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另外我们要拓展耕地空间,盐碱地开发利用就摆到非常重要的日程。”从我国盐碱地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盐碱地所在地的淡水资源都比较紧缺,而过去改良盐碱地的办法大多是采用淡水泡田,让盐分随着水排走的方式,来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度,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压盐沥碱”。随着科技的进步,盐碱地的治理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要想在盐碱地种出产量高的水稻,就得先“医治”土壤。通过秸秆还田、生物改良土壤、培肥提质等手段,将盐碱地治理从原始的“压盐沥碱”向“土壤重构”转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薛志忠:“一个是品种,一个是土壤改良利用,现在我们用了土壤改良剂以及国家现在大力推广的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土壤养分得到提升之后,盐分也进一步降低,耐盐品种加上绿色生产的配套技术,实现绿色、优质的稻米生产,由追求高产逐渐向追求优质转变。”如果说改良土壤为耐盐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那么耐盐碱水稻优质品种研发就相当于为盐碱地种水稻安上“技术芯片”。今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并指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刘小京:“如果按照‘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我们把土壤当中盐分调控到一个合适的范围,也就是说有盐无害和品种和土壤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就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非常大的空间。”李乃强是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农户,他承包的多亩水稻正是农业专家选育的耐盐品种,今年他不仅水稻丰收了,而且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中放养河蟹、小龙虾等适生品种,还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场长孙建颖:“比如说稻蟹、稻鱼、稻虾主要注重生态循环、良性循环、绿色发展的模式,像稻虾、稻蟹的生长从插秧开始,蟹苗就撒到稻田里,草籽、微生物都是螃蟹、虾、鱼的天然饵料。”昔日“斥卤不毛”的盐碱荒滩,已变成今日的“米鱼仓”。土地的盐碱程度也由重度盐碱逐步改良为轻度盐碱。在唐山全市范围内,到年底已改造成耕地的盐碱地约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0%。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林山:“今年我们计划是干4亩,今年春天1亩已经完工了,还有亩马上就要开工,今年基本上完成建设,明年后年还要持续进行投入。通过微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结构进行重构,增强排盐沥碱的能力,增加土壤的活性,保证产品的品质有大的提升。”如今,唐山市的盐碱地区域开始走上向“智慧”要效益之路。在乐亭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的总控室里,新一代的农人,“90后”的段严严通过智能系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