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踏上追星之路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学子走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三湘都市报9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杨斯涵黄京实习生王诗雅)“雄杰古潭州,襟带江湖踞上游,旧时人才渊薮,中华兴复共道湘人多造就......”近日,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初一年级班的孩子们一路唱着校歌,怀揣着对袁隆平院士的崇敬之情,带着对杂交水稻科技的好奇和探索之心,走进世界首个大型水稻专题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

  在研学之前,班主任龙雁带着孩子们观看了隆平水稻博物馆的视频介绍,全班八个团按照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查收集背景知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制定了详细的任务清单和研学实施方案。

  (同学们制定研学实施方案和任务书)

  感受先人的智慧

  走进水稻历史展厅,孩子们看到的是远古时代先民们采集、狩猎的场景。先民们所采集的食物中,就有野生稻。在长期劳作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习性,将它们驯化成栽培稻。

  在这里大家看到了镇馆之宝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炭化稻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推进到1.2万年前。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盒距今年—年的炭化稻谷,它们出土于浙江余杭莫角山,正是良渚文明所在地。

  中国的稻作文化,从火耕水耨到精耕细作,从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不断发展,以满足一代代人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

  破译种子的生长密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亿万人的吃饭问题。近现代以来,中国稻作农业朝科学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水稻科技不断进步,在育种、栽培、生理遗传、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学生们在《奇异的旅程——水稻的一生》展厅学习了水稻科技的发展情况,孩子们感叹“原来从一粒种子变成沉甸甸的稻穗,从稻穗到稻谷,原来过程这么复杂”,更让孩子们认识到珍惜一粒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节约一粒粮食,是对生命的珍爱;不浪费一粒粮食,是幸福在积累。

  体验“杂交水稻之父”的追梦足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只有两个梦想,一个是“下乘凉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哪怕年过90岁高龄,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数十年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不断改良杂交水稻,一次又一次创造新的纪录。

  新中国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成功培育出强优势杂交水稻,让水稻大幅度增产的梦想成真,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的粮食压力,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通过这次研学实践活动,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杂交水稻从三系法、两系法走向屡创高产纪录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深刻认识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和中华农耕文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一株稻的自然生长感受四季轮转,也体会到粮食生产不易和农民的辛苦;学习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产业化发展作出卓越功勋的伟大事例;更感悟到袁隆平爷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匠人精神和中国农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他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也将鼓舞孩子们去做一个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追梦人。

  (一审:黄京二审:袁欣三审:张军)

[责编:薛琳]

[来源:三湘都市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