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图识农具7种三十年前明星农具,老农 [复制链接]

1#
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325480.html

前言

在机械化农业不发达的年代,农具对农民来说意义非凡,哪怕是一件小小的锄头、镰刀,也能决定一家人的饱暖,时过境迁,许多老农具已成历史,但它们曾见证了农村的繁荣昌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的“明星农具”,就算是老农民也未必能全部都认识。

风车

风车,这种简单实用的农具,在古老的中国农村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轻巧灵活,原理简单,使用方便,是农民们脱粒除杂的好帮手。

风车由风车架、旋转扇叶和漏斗料斗三部分组成,风车架由木头或竹竿制成,呈方形或圆形,上面安装有数片扇叶,扇叶多用木板或竹片制作,呈扇面状,通过人力转动带动风车旋转,料斗位于风车顶部,内装待处理的谷物。

使用时,将刚脱粒的谷物倒入料斗,一手转动风车的把手,使扇叶快速旋转,产生强劲的风力,一手慢慢打开料斗出口,谷物随风力从料斗中倾泻而出,轻盈的糠糁随风飞散,重物米粒直线下落收集,这样通过风车产生的离心风力,可有效将糠皮米壳等杂质从米粒上吹离,使米粒迅速脱壳除杂。

在曾经,这种简易的风车是农民们脱粒的主要工具,风车不仅用来打谷除糠,还可制作各种谷物加工品,将大豆过车,去壳制豆粉,将小米过车制米糠喂猪......

禾桶

禾桶是一种用木板制成的圆桶形容器,是我国南方稻作地区古老的农具之一,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勤劳务农的历史。

禾桶大约直径1米,木板拼接严密,底部呈圆弧形,便于在田间拖拽,农忙时节,农民便将禾桶拉进水田,一边割稻一边将稻捆摔打在禾桶上,稻谷就脱粒落入桶中。

一人持稻捆猛击,另一人在后推动禾桶,“咚咚”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如此反复,直至稻米脱净,禾桶内筐筐金黄的稻谷堆积如山,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即将到来。

收割结束,农民会将打下的稻谷摊晒碾磨,再用大箩筐或小箩筐背负运回,一大箩筐可装斤,一小箩筐也可装斤。

在我国南方稻作区,禾桶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传统生活的印记,不过如今,禾桶逐渐被机械化农具所替代。

晒垫

晒垫由细密的竹片编织而成,形似草席,乡亲们会在院子里搭起简易的架子,将晒垫平铺其上,然后将稻穗均匀洒在晒垫表面,用竹棍轻轻拨弄,让稻谷充分暴露在阳光下。

白天稻谷会吸收阳光的热量和光合作用,夜晚微风吹拂,帮助吹干稻谷中的水分,反复几次晒晒风干,稻谷的含水量就会降低到安全存储的程度。

晒垫绝非易事,乡亲们往往要花费许多心思才能制作出一张合用的晒垫,首先要挑选细直结实的毛竹,再用专门的竹刀仔细削去竹片,削好的竹片要浸泡适当时间使其柔软,然后才可以编织。

在编织时要控制好织密度,既要够结实承载稻谷的重量,又要有充足的空隙使空气流通,成品晒垫既要平整又要柔软,不然盛放稻谷时很难铺展开来。

如今,农民们已经很少会用上晒垫了,家中有的也都堆放在角落里落灰。

手摇式喷雾器

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高端的喷雾设备随处可见,如无人机喷洒农药、花园里的自动喷灌系统等,但是在之前,喷雾器还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科学家发明了现代农药,为了使用这些农药保护农作物,简单的手摇式喷雾器也随之出现,那时的喷雾器外壳都是由铁制成,并配有一个手柄,使用时需要一直转动手柄,才能不间断地喷出液体,这对使用者而言既费力又费时。

尽管如此,手摇喷雾器仍然为当时的农民带来了福音,在此之前,杀虫防疫需要手工撒播各种天然杀虫剂,如石灰粉、硫磺粉等,不仅效果不佳,也增加了劳动强度。

手摇喷雾器的出现,使农药的使用变得简单,也提高了防治效果,农民只需将混合好的农药液体倒入喷雾器的储液罐中,然后手持喷雾器在田间缓慢行走,持续转动手柄喷洒农药,就可以覆盖比较大的面积,这比之前手撒农药快捷了数倍,也确保了农药更均匀地覆盖作物。

当时的手摇喷雾器主要用于防治稻田和蔬菜地的虫害。稻螟、蝗虫等对水稻危害很大,而蔬菜地里的斑潜蝇、蚜虫等也会严重影响产量,手摇喷雾器的农药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随着时间推移,塑料等新材料被应用到喷雾器生产中,取代了原来的铁制喷雾器,手柄也从手动转动改成了自动喷雾,操作更为方便。

老式玉米脱粒机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机械,老式玉米脱粒机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使,。对于习惯了靠双手剥玉米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帮手。

老式玉米脱粒机通体呈铁灰色,体积不大,一般安装在磨坊或门前的地面上,机器内部有一组滚筒,外部连接着一个摇柄,操作时,农民将成熟的玉米穗插入机器顶端的喇叭口,转动摇柄,玉米穗就在滚筒的压榨下,很快脱离了玉米芯,从另一端流出,这样一来,一整天劳作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不再需要多人围坐剥玉米。

与今天的自动化设备相比,老式脱粒机的效率还比较有限,但在当时条件简陋的农村,它无疑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不少村民还会组队合作,轮流使用脱粒机。

不过,这台老式脱粒机也经常抽风,有时候前一天还工作正常,第二天就忽然转不动了,原因无它,就是里面的传动轴老化或是锈蚀,这时得找来拆机工,一遍遍拧螺丝,才能重新修好。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那种老式的脱粒机已经逐渐消失在乡村里。

风箱

风箱在曾经的的农村厨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几十年前,农村人家都靠烧柴火做饭,由于柴火质量参差不齐,烧起来经常会冒烟不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灶台边上安装了一个木质的风箱,通过反复拉推风箱的活动部分,可以为灶台送进更多的空气,让柴火燃烧得更旺盛,有了风箱的帮助,烟减少了,火力也增强了,母亲们可以更便利地为全家人准备热乎乎的饭菜。

如今农村已电力充足,大部分家庭用上了电磁炉或者液化气,它在功能上已被更先进的工具取代,简陋的风箱已成为历史。

点葫芦

点葫芦,是农民用于播种小粒作物的一种简易而实用的工具,它由葫芦、竹管、布袋等材料制成,采用简单的机械原理,能够实现种子的均匀播撒,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点葫芦的起源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当时的农民在播种小粒作物如谷子、小米时遇到了难题,用手播撒很难控制分量,撒多了会浪费种子,撒少了影响产量。

如果能想出一个工具来帮助均匀播种,便可解决这个难题,聪明的古人经过观察和思考,发明了点葫芦这一独特的播种工具。

最初的点葫芦是用一个大葫芦改装的,在葫芦的顶端和底部各开一个小孔,然后穿上一根木棍作为手柄,在前端装上一截掏空的向日葵秆,作为种子流出的喷嘴。

喷嘴上開一个小孔,下面系上干稻草,以调节种子流量,使用时,一只手持柄,一只手拿木棒轻敲,谷物就从喷嘴的小孔中均匀洒落下来了。这种结构简单实用,既省力又播种匀称。

经过几代农民的智慧升级,点葫芦有了新的改良,人们将笨重的葫芦改为轻便的布袋,直接绑在竹管上使用,这比原来的葫芦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和牢固,不怕碰撞,非常实用。

改良后的点葫芦成为北方平原地区播种小粒作物的主要工具,被广泛使用在高粱、谷子、小米等作物的播种中。

结语

科技的进步真的是为我们带了许多方便,如今的机械化农业与曾经相比,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