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从衢州市区出发,驱车40公里,可抵达常山县天马街道天安村“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基地。金秋十月,稻田成片铺开,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杆,在阳光的照耀下,构成一幅熠熠生辉的丰收画卷。
“伏以,好哇!伏以,好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歌谣”第六代传承人曾令兵用声声喝彩,拉开“父亲的水稻田”秋收庆典的序幕。
“风乎舞雩,咏而归”,新米新酒迎佳客
“我想有两块水稻田,一块在大地上,一块在纸页中”,“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发起人是衢州籍作家周华诚。年,在杭州工作的周华诚回到老家,看到父亲在稻田里耕耘劳作、丰收喜悦的样子,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于是发起“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邀请城市居民来到水稻田里体验插秧,感受春种秋收。眼下,“父亲的水稻田”已由原来的3亩增加到亩,由只有父亲周全仔独自参与,变成了多位农民父亲一起参与。
因为这片“父亲的水稻田”,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浙西小山村,他们互称为“稻友”。抱着一捆稻,在打谷机旁排队的赵统光,就是一位来自杭州的“稻友”,他是一位建筑设计师。
去年,在这块水稻田上,赵统光带领大大小小的“稻友”们扎起一个足足有六米高的稻草人。“这个‘稻田守护者’立起来时,很震撼。”一时间,高大的稻草人成了水稻田上最火的打卡点。今年水稻插秧时,赵统光又想出了新点子,在水稻田上插了24面风雨旗。“24面风雨旗,寓意着24节气,上面的绘画作品全部来自稻友们的原创。”
待到丰收时节,赵统光又扎起稻草人,这一次,他把“风”融入稻草人的设计。“稻在地上长,接受风的帮助。风一吹,种子破土、秧苗扎根、水稻灌浆。风再一吹,稻浪滚滚,耳边全都是劳动的欢唱。”这一回的“稻田守护者”不再高大,反而像个活跃在稻田里的小姑娘——它拿着三把扇子,被风轻轻一推,就跳起了不停歇的转圈舞。
田埂另一头,曾令兵挑起扁担,扁担两头挂着“万里招贤”酒。年,“父亲的水稻田”用自产有机水稻,共酿酒4万斤,今年已完成6万斤米酒酿造,未来酒坊和酒窖建成后,年产量将维持在20万斤左右。
“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常山江江面波光粼粼,宋代杨万里所钟爱的“招贤酒”或许也泛着谷香。在迎面扑来的稻谷香中,曾令兵又唱起喝彩歌谣:“朋友来常山,来到我的家,稻浪金灿灿,丰收喜连连,生活比蜜甜!”
“把青春写在大地上”,新空间里涌动青年力量
春祈秋酬,品尝新米后,客人们开始研究自己身处的“新空间”——赤脚王国。周华诚和回乡青年杨建平、青年建筑师赵统光等人,一同利用村中废弃的厂房用地,打造以稻米鲜储加工、米酒酿造窖藏、研学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农文旅融合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赤脚奔跑的田野里的院子。
在这个新空间里,周华诚的新书亮相。近年来,周华诚的写作更加贴近土地,出版了《下田》《草木滋味》《草木光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好几本跟水稻田相关的畅销书。今年,他陆续主编出版“美丽常山三部曲”:《陪花再坐一会儿》《陪花再醉一会儿》和《陪花再睡一会儿》。
“这完全是从家乡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书。”翻开书扉页,常山的美景、美食、美宿浮现在字里行间。书香中,一场以“青春写在大地上”为主题的青年创业论坛也随之启动。多位青年创业者从艺术乡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角度,对如何破题新时代乡村建设进行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这一路上,一定离不开年轻人。”周华诚坦言,年起步的“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初衷是想让更多农民父亲脸上绽放笑容,也让更多城市人,认识劳动的价值、乡村的价值,“现在,我们中很多人成为了‘父亲’,作为主力,要担起文化责任、精神传承。”对未来,周华诚充满信心,他期待“父亲的水稻田”除了在经济效益上做更多探索和努力之外,还能探索产出更多的文化成果,来丰富乡村文化,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内容来源:衢报传媒集团(新莓汇正能量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