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在的农村为什么不搞双抢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90年以前出生的农村小伙伴,肯定对一种叫“双抢”的农业活动记忆犹新。在农机技术不普及的时代,为了做好“双抢”,往往需要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有时甚至要叫来城里的亲戚一起帮忙,和邻村做时间赛跑,确保在立秋前将所有的农田收割完并插上第二季稻苗。但即使叫了很多人,大家也并不轻松,为了避免中暑,大家都趁天一亮就开始干活,干完早活才能有早餐吃。我那时候也经常在天蒙蒙亮时就被父母叫起床去割稻,实在太困了,割着割着就在田埂上睡着了。如今,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形式正在慢慢褪色,在农村很少再听到“搞双抢”这个词了。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劳动力了,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大家通常只种一小亩一季稻,能保证不买米就行了,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农民不再需要那么辛苦了,很多活都开始由机器代替了。在科技的帮助下,他们正在走上一条前人从未见过的增产增收之路。那什么是“双抢”呢?很多没有在农村呆过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双抢就是指抢收割、抢插秧,只有这样才让土地真正做到一年两熟,农民们必须抓紧时间,在夏秋之交与雨热条件竞速,才能保证收成。每年7-8月的时候,春季播种的早稻已经成熟,季风却也如期而至,从收割的角度,农民们也必须尽快收获粮食;而下一季稻又必须在立秋之前下地,因为再晚稻谷就无法赶在日照变弱前吸收足够的养分,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而能留给人们收割、打谷同时蓄水、插秧的时间窗口,只有20来天。在过去农业科技低下、农机普及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只能靠农民手工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困难不少,农民却没有选择。一直到90年代,双抢仍然是村里每年的大事:大人在还不亮就要起床下地割稻谷。小孩子也不能闲着,人手一把尺寸不亚于自己的镰刀收割,再小的孩子就负责跟在后面捡漏网的稻穗。家里的老人则负责生火造饭,等下田的人收完一块田回家匆匆吃了早饭,又得下地干活。家里的人不够用,往往还要叫在城里打工的亲戚回家帮忙,叫不到亲戚的就要请稻客。下午的任务则是打稻谷。没有机械的时候,农民只能用脚踩的打谷机,将谷子与稻穗分开,过筛后便是农民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激烈的劳动一直到天黑都还不会结束,因为紧接着他们就要在收了稻的水田里插秧,必须提前放水作准备。为了与村河上下游的村庄抢夺更早的水资源,村民们经常半夜就要去上游找水。放完水,犁完地,便到了拔秧、插秧的阶段。背上赤日炎炎,水里蚂蝗肆虐,农民们却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一直到将自家田地插满了整整齐齐的青苗,双抢才算结束。双抢的本质,是光照条件较好的农业区的农民,为了实现土地在时间维度上的极限利用,而与雨热条件进行的赛跑。因此尽管双抢在长江流域更为出名,但在广东广西等地,也很常见这种双抢活动。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作物种子科技含量不高的年代,人们想要填饱肚子之余有所节余,也只能采用这种拼命的方法。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农民们即使拼力参与了双抢,却未必能有好的收成。由于双抢和季风季节重合,台风暴雨经常不期而至。而在打谷之前,农民是需要把稻谷在露天晒谷场上晒干的,一旦雨水突然降临,在地里插秧的农民往往来不及赶回去收谷。如果大雨绵延几天,淋透了芯的谷子就失去了晒干的机会,很容易发霉,让半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而如果季风不来,也同样会产生大问题。第二茬晚稻依赖季风雨水维持水田灌溉,如果雨水太少,邻村为了抢水就会爆发武装冲突,人员伤亡在所难免。而遇上特别不好的年景,即使是打赢了的村庄也只能面临晚稻无水的窘境。南方的情况如此,北方的情况同样叫农民头疼。北方旱田较多,通常是小麦和玉米轮种。尽管这两种作物对水的需求比较小,但单产却明显不如水稻,农民每年能积攒的富余粮食较少,遇到天灾年景的抗灾能力也变差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旱季,就足够耗尽数年的余粮。农民能做的,从来都只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好消息是,现在农村的双抢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农业育种技术的提高,让农田亩产变得更高,农民也可以选择进城打工以赚取比种地多得多的现金回报,很多南方农户都只需要种一季水稻就能养活自己。农机的普及,也让双抢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耕田机、拖拉机、插秧机的大规模利用,全面解放了村民的劳动力。很多经历过双抢劳作的老农民,现在只需要在田间点上一支烟看着儿孙辈开着大机器下地就可以了。稻客这个行业,也正在从单纯的手工劳动者转型成农机租赁者,更先进的机器正在让农业生产上下游的所有人获利。极飞农业无人机水稻播种而随着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从上到下的重视,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进军这个行业,为传统的农耕环境带去了数字科技创造的福利,让农民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也能种好地。在海南三亚也有一座数字农业基地。这里的农民大多是贫困户,但在科技的帮助下,他们从南美和中国台湾引进了新品种“黄金火龙果”,不仅果肉颜色特殊,口感也和传统的白、红心火龙果有所区别。火龙果对光照的需求很高,农民通过建设夜间补光设施,让果子受到更多的日照,增加甜度,配合特别的颜色,销量自然也与日俱增,而农民的工作却变得更轻松了,他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实时了解田里水果的长势。在内蒙古兴安盟,种大米的农民也迎来了无人机时代。一家叫极飞公司提供的无人机植保系统,能精确到厘米级,让豪放的内蒙农业也大踏步进入了精细运营的时代,保证大米的产量与质量,而农民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经常下地检查作物了。搭载了高科技灌溉设备的农田当高科技遇上传统的农业,也就意味着农民告别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命运,开始靠“数字”、靠手机种地。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在今日中国实实在在发生的大事。农民,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天是时候带上他们一起坐上大国崛起的快车,享受这个巨大的统一市场的红利了。农民世世代代坚守土地的毅力值得这样的回报,而科技惠农,或许是最长久、最可靠的方式。愿中国农业越来越好,愿中国农民越来越富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