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保庆基金会不能谋私利钱用到困难学生身上 [复制链接]

1#

张保庆:基金会不能谋私利 钱用到困难学生身上_河南


4月21日,教育部门口。一位看上去年事已高、腿脚不太利索的老太太和门卫反复交涉,要求见张保庆副部长。看她的穿着打扮,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请她去信访处。老人不肯,又将电话打到教育发展基金会,称“必须要面见张副部长”。


不巧,张保庆正出差在外,工作人员立即把老人接进来。交谈后才知道,老太太是青岛人,已经75岁,这次专程来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0元人民币和价值40万元的房产,用于帮助有志气的穷学生上学。老人并不富裕,每月只有600元的退休金。老太太认为张保庆是能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值得信任,所以想把捐款亲手交给张保庆。


想见张保庆的不止这位青岛老人,很多媒体也想见见这位以“直言”而著称的前教育部副部长,采访他退休以后的生活,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可11月20日下午,这位曾经几次为贫困生落泪的“高官”却主动把几家媒体的请到自己的办公室,目的只有一个,介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运行情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他所倾情的帮困助学事业中来。


退休后计划写小说的张保庆,至今还没有动笔。自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宣布成立以来,担任理事长的张保庆“主要忙的都是基金会的事儿”。


8个月收到20多万份申请材料


一件深蓝色的夹克,一双鞋底已经磨出毛边的旧布鞋,穿得像退休工人的张保庆刚一落座就直奔主题,向们报告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单:截至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募到捐赠款2.64亿元,今年已经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3万人。


对于一个成立时间只有8个月的基金会来说,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但是,张保庆仍然很急迫,想尽快筹集到更多的捐款,使基金会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钱少了干不成事!”


张保庆谈到了另外一个数字,“20万”,这是基金会目前收到的申请材料的总数。这20万份申请信中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让张保庆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倍感责任重大。


“弟弟因为我辍学了。每每想到父母和弟弟为我做出的牺牲,我总是受着良心的责难。我是个罪人啊!是我连累了他们。每次想到辍学外出打工减轻家里负担,可又不舍得学校,不舍得书本。我就这样自私地上学上到了今天。”


内蒙古大学学生郭红霞在写给基金会的信里,倾诉了自己对父母亲人都无法言说的心里话。这个来自内蒙古固阳县的农家女孩儿,虽然上了大学,而且是全区最好的大学,可“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大学一年的学费就要7000元,为了供女儿读书,快50岁的父亲去当小工背沙子,背一袋挣一元。弟弟上到初一就辍学了,因为妈妈说,家里供不起两个学生,既然姐姐学习好,就让姐姐上。


固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能像郭红霞这样读到大学的孩子并不多。郭红霞说,开始上学的时候村子里有十几个孩子结伴同行,可走到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当年的伙伴都陆陆续续因为经济原因退学了。


郭红霞在信里还讲了一件让她每次想起都会落泪的事。家乡有一户人家,供了两个大学生,四处借债,最后还是供不起,父亲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乡亲们说,“供一个大学生拉垮一个家,供两个大学生拉死一家人”。


在中学时代的支教老师沈 锋的推荐下,郭红霞得到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知道这个消息时,背负着沉重心理负担的女孩一时泣不成声。之后,郭红霞做了一个决定,毕业工作以后,将会每月从工资里抽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一切都是为了资助困难学生”


“一切都是为了资助困难学生。”张保庆反复向强调基金会的这一宗旨。为了让像郭红霞一样的贫困学子能够完成学业,退休后的张保庆没有过上悠闲的生活,而是四处“化缘”募捐,用他的话说就是“找老板要钱”。


几个月下来,张保庆禁不住感慨:“募捐难!”一是由于国内一些企业家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二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一些人不愿露富,担心给一家基金会捐了款,就会有无数人找上门来;还有就是因为国内一些公益性募捐机构自身工作没做好,形象欠佳,让一些想做公益事业的人对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缺乏信任。


难归难,张保庆还是一家一家上门去谈。靠自身的工作、形象和诚意,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是吸引了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